馬太鞍0926》與污泥及垃圾奮戰,部落及志工自發清運,呼籲縣府儘速統籌's OG Image

馬太鞍0926》與污泥及垃圾奮戰,部落及志工自發清運,呼籲縣府儘速統籌

更新時間:2025/09/26 12:04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花蓮光復在堰塞湖洪水過後,變成一片泥沙與垃圾交織的戰場。災民辛苦鏟泥、清理家具,家園仍是一片狼藉;北富村的垃圾堆積如山。儘管部落自主組織清運行動,也有外地志工帶著工具步行進入災區,協助居民分擔清理。

花蓮光復在堰塞湖洪水過後,變成一片泥沙與垃圾交織的戰場。災民辛苦鏟泥、清理家具,家園仍是一片狼藉;北富村的垃圾堆積如山。儘管部落自主組織清運行動,也有外地志工帶著工具步行進入災區,協助居民分擔清理。

儘管愛心澎湃,但道路狹窄、交通擁塞,加上缺乏統籌,讓愛心與資源難以精準落地。災民呼籲,縣府應盡快成立統籌單位,「有了分配,才不會浪費,也能縮短災民恢復日常生活的漫漫長路。」

光復市區街道一片狼藉,泥沙與垃圾交織。居民頂著疲憊身軀,每一鏟都是與災後困境的抗爭。(攝影/楊語芸)

泥沙未退,災民的家園清不完的戰場

都說花蓮的土會「黏人」,然而這次堰塞湖傾瀉而下的泥沙,卻是黏得讓災民痛苦不堪。《上下游》徒步走進光復市區,在塞車車陣縫隙間穿梭,只見居民一個個滿身泥濘、面容憔悴。

辛苦鏟沙清理兩天,家園依舊狼狽,頂多只是把 30 公分的積泥鏟到剩 10 公分,或者把覆蓋兩坪大的泥層縮小成一坪。那種無力感,寫在每個人的表情上。

中正街的孫家,一樓全被污泥淹沒。沙土混著污水,讓家具骯髒不堪,電器用品幾乎全毀。這兩天他們靠著家人和朋友動員,一桶一桶把客廳裡的泥巴抬到小院子裡。眾人邊幹邊提醒彼此:「桶子要推,不要硬抬,這是長期抗戰,別讓腰先壞了。」語氣中有著既無奈又堅韌的決心。

在中正街末端、靠近馬太鞍橋(非台 9 線的馬太鞍大橋)一帶,少數住戶終於有水源,可以動用強力水柱沖刷泥沙、清理家具。但大部分家當早已報廢,任憑怎麼沖洗都救不回來。泥沙因密度高又滲透污水,沉重得嚇人,鏟幾鏟就筋疲力竭,就算戴著手套,雙手依然被磨破。

更多沒有水的住戶,只能一鏟一鏟把污泥往外拖,堆在家門口。縣府雖派來怪手和載運車協助清運,但量能有限,遠遠趕不上泥沙的堆積速度。居民最擔心的是若再遇上大雨,門口的泥沙可能再度被沖回屋內,讓這場災難重演。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馬太鞍0926》與污泥及垃圾奮戰,部落及志工自發清運,呼籲縣府儘速統籌」。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