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東縱谷的花蓮縣光復鄉是一座美麗的慢城小鎮,以阿美族文化、濕地生態與農業聞名。這裡有逾 2500 公頃的平坦農地,八成的居民都以務農為生。9 月 23 日下午,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徹底改變了光復的命運。洪流夾帶泥沙無情碾壓,帶走 16 條無辜的生命,數千人驚慌逃難,賴以維生的農地成了一片灰泥。
《上下游》在災後第二天抵達光復,儘管滿目瘡痍,但我們看見收容中心安置災民,教會與志工投入清理與物資支援,展現光復鄉人面對天災的韌性與互助精神。《上下游》將以系列報導,傳遞光復的真實處境,透過新聞參與重建之路。
泥沙掩田,光復稻農憂連明年都難收成
今日雨停,光復鄉稻米產銷班第二班班長劉德來帶著《上下游》,來到被污泥淹過的田地。班長表示,稻米是光復最主要的作物,這裡有四個產銷班,光他這一班就有近 200 公頃私有土地投入耕作,若不種二期稻作,則以玉米、大豆為主。
這次堰塞湖災情中,部分班員田區平安無事,但也有人損失慘重,且至今仍有少數班員失聯,劉德來搖頭,「要重新站起來,恐怕很難」。其中,班員李秋妹的損失最嚴重,超過 30 公頃稻田全數毀損。

原本栽種的台南 9 號、台粳 2 號及黑糯米眼看就要抽穗,如今卻盡數泡毀,「屍骨無存」。農田被小腿深的泥沙覆蓋,田、路、溝界線全失,遠望只剩電線桿勉強指示道路位置,宛如一片死寂的湖。
「雖然知道山上有個不定時炸彈,但不種就沒有收入。」李秋妹說,她務農超過 30 年,稻米是唯一收入來源,如今肥沃土層被泥沙掩埋,沙土沒有養分,若要清理勢必要投入龐大資金與時間,恐怕連明年都難以復耕。她提到,即使有微薄救助金,可能也直接流向地主,實際種田人還是只能靠自己。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馬太鞍0925》泥流衝毀家園,數百公頃農地成灰泥,收容所志工互助,暫時穩住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