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截至9月26日上午已有14人死亡。農業部航拍確認最新狀況,壩體溢流口下切15公尺,堰塞湖的剩餘蓄水量約1300萬噸。農業部表示尚在評估,是否在非汛期間,從下游溪床開設便道上溯11公里,透過機具清除壩體土石。學者則認為清除壩體最好的方式是自然溢流,讓水流帶走壩體土砂,人工開挖或是引流恐怕效果有限。

監測設備也沖壞 農業部評估「中期方案」人工挖壩
受到颱風樺加沙豪雨影響,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發生溢堤,滾滾洪水沖斷馬太鞍大橋,泥水淹進光復市區,截至26日上午,已造成14人死亡、100人受傷,仍有11人失聯,至今災區仍在救援復原中。
行政院院會25日報告最新狀況,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說明,25日上午出動航遙測分署航拍,確認壩體溢流口已下切15公尺,堰塞湖的剩餘蓄水量約1300萬噸。雖蓄水量體減少,周圍地質仍不穩定,目前維持紅色警戒,請民眾勿靠近河道。此外,等穩定之後會派人實地上去了解狀況,最優先的工作是重新安裝被沖壞的水位計等監測設備,才能測量水量、壩體穩定狀態,用於評估後續處置方式。


對於堰塞湖的處理方案,林華慶受訪指出,目前壩體土方已經減少了,之前專家會議評估過「也許可行」的中期方案,也就是順著溪床,從下游開一條便道上去,至距離壩體約11公里,用車輛運具將壩體土石運下來,但必須掌握非汛期期間才能施作。林華慶強調,目前還沒確定處置方案,後續還要多方進行技術評估。
行政院院長卓榮泰指示,請農業部在安全前提下,儘速復原壩頂的水位偵測器,完成實地勘查工作。也請農業部儘速評估未來中長程計畫,排出堰塞湖剩餘水量,減少水壓對壩體的影響。

學者:清除壩體 自然溢流是最佳解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單信瑜受訪表示,堰塞湖的後續處置目標是將壩體清除。雖然目前壩體已被下切、蓄水量減少,但如果再發生地震天災,缺口可能又被土石封起,蓄水量繼續累積。只要有壩體,就會產生堰塞湖。不論量體大小都是隱患。
單信瑜分析,眼下清除壩體最好的方式是自然溢流,讓水流帶走壩體土砂。因此也要期待老天爺保佑,再來幾場「剛剛好、不大不小的降雨」,讓充足的水流可以自然把壩體沖刷下來,又不會導致下游災害。
單信瑜表示,人工開便道上去也是一個方法,但只能在非汛期完成,且光是便道本身,要讓機具、大型車輛通行就是一項大工程,還有後續的開挖或引流工程,有多少效果是未知數。他坦言,如果沒有自然溢流,靠人力處理又有限,這就是無奈的地方。

藍委質疑為何不爆破解決? 農業部:恐致更大規模崩塌
立法委員傅崐萁因為災情槓上中央,質疑政府早有發現堰塞湖,應在事前爆破處理,比照南投堰塞湖處理方式,「爆破就解決了」。
農業部長陳駿季25日在院會後記者會上,還原與專家會議討論結果。專家對於移除壩體提出三大選項,包含爆破、虹吸、壩頂降挖。其中「爆破絕對不可能」,因為壩體為土石崩塌地,爆破會導致周邊更大規模崩塌,考量壩體結構不穩定、土石鬆軟,人車沒有道路通行,評估不可能立即處理壩體。因而決定採取有效監測,發現危險時及早讓中下游預防性撤離,已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
林華慶補充,爆破不是「讓一切變無形」這麼簡單,爆破必須很精準,要判斷壩體結構組成,如果貿然爆破,淹水面積可能比現在更大。
至於其他的方式如虹吸,則評估抵抗水壓需要直徑1公尺以上的鋼管,也沒辦法運上去。堰塞湖地質不穩定,每天都還在崩塌,為了保障施工人員安全,不可能有效施工。
卓榮泰說,此次災害讓國人再次體會國土韌性與防災體系都必須更強化,對未來馬太鞍溪及其他河流的堰塞湖類似情況,做好檢討及處置,將是未來重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