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鳥友看南科沙崙園區草鴞爭議 國科會主委諾科學園區生態先行's OG Image

在地鳥友看南科沙崙園區草鴞爭議 國科會主委諾科學園區生態先行

更新時間:2025/09/25 02:5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規劃在台南設立531公頃「沙崙生態科學園區」,以補齊大南方新矽谷的關鍵拼圖,然而開發範圍涉及草鴞棲地,國科會24日召開記者會,首次公布綠地規劃。民間保育團體也發聲明回應。國科會表示,沙崙生態科學園區將保留175公頃「草、綠、水」空間,占園區面積1/3以上,並作異地補償,認養二仁溪高灘地18公頃棲地,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承諾「絕對是生態先行」。不過,在地資深鳥友認為,依照過往開發經驗,「草、水、綠」空間多半是公園、綠地和滯洪池,並非草鴞所適應的環境,且棲地破碎,可能增加路殺風險。沙崙生態科學園區(南科沙崙園區)往北銜接嘉義、台南園區,往南連接高雄、橋頭、楠梓、屏東等園區,是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大南方新矽谷」的關鍵拼圖。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規劃在台南設立531公頃「沙崙生態科學園區」,以補齊大南方新矽谷的關鍵拼圖,然而開發範圍涉及草鴞棲地,國科會24日召開記者會,首次公布綠地規劃。民間保育團體也發聲明回應。

國科會表示,沙崙生態科學園區將保留175公頃「草、綠、水」空間,占園區面積1/3以上,並作異地補償,認養二仁溪高灘地18公頃棲地,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承諾「絕對是生態先行」。不過,在地資深鳥友認為,依照過往開發經驗,「草、水、綠」空間多半是公園、綠地和滯洪池,並非草鴞所適應的環境,且棲地破碎,可能增加路殺風險。


草鴞在台灣數量預估僅約500隻左右,是台灣貓頭鷹中,唯一在草生地棲息繁殖的留鳥。圖片來源:林保署提供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發展科學園區絕對是生態先行

沙崙生態科學園區(南科沙崙園區)往北銜接嘉義、台南園區,往南連接高雄、橋頭、楠梓、屏東等園區,是政府發展高科技產業「大南方新矽谷」的關鍵拼圖。

國科會昨(24)日舉辦科學園區2025年上半年營運記者會,國科會說明,科學園區審議會今年7月通過審查沙崙生態科學園區,目前報請行政院審議中。園區未來將以半導體、AI、資安科技及前瞻能源等為核心產業,預計創造2.24兆元年產值、提供3.5萬個就業機會。

南科沙崙園區現為台糖沙崙農場,有鳳梨、西瓜、牧草等作物。沙崙農場也是台灣保育類草鴞的棲地之一。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強調,科學園區發展「絕對是生態先行」,開發科學園區「可以把生態環境也照顧好」,且園區創造台灣經濟成長,才有資源投入環境及生態保護。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稱,科學園區發展「絕對是生態先行」,可以把生態環境照顧好。攝影:陳昭宏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稱,科學園區發展「絕對是生態先行」,可以把生態環境照顧好。攝影:陳昭宏

台糖沙崙農場總面積逾950公頃,南科沙崙園區開發面積約531公頃,超過一半。國科會表示,531公頃將全案進環評,不會切割送案。後續將依行政院正式核定範圍,辦理環評前公開說明會、並送交環境部環評審查。由於開發面積逾百公頃,依法須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期相對較長,預計要花18~23個月。

保留175公頃「草水綠空間」 企業認養棲地營造

國科會南科管理局局長鄭秀絨表示,今年2月份開始,南科管理局與民團、專家、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地方居民進行過13次交流,蒐集意見並擬定保育策略。南科沙崙園區未來將盡量保留原生牧草區,「草水綠」空間合計約175公頃,占園區面積1/3以上,加上廠房建蔽率僅六成、四周須退縮設置綠帶,實際綠地更多。

沙崙園區南側的二仁溪高灘地,目前有紀錄到草鴞活動,南科管理局將認養當中18公頃作為異地補償。現已取得土地使用許可,今年第四季將有廠商先認養2公頃棲地營造,也鼓勵園區內企業共同參與復育。

草鴞在台灣數量預估僅約500隻左右,是臺灣貓頭鷹中,唯一在草生地棲息繁殖的留鳥。農牧地、廢耕地、牧草地及演替頻繁河川地,皆為其重要棲地。圖片來源:林保署提供-
在地資深鳥友表示,草鴞依賴自然草生地(如白茅草)來繁殖、日間棲息,覓食則會利用西瓜田、牧草等較自然、或農耕的環境。圖片來源:林保署提供

鄭秀絨表示,過去因應南科橋頭園區開發,南科成立的「草鴞保育小組」發現,草鴞正面臨遊蕩犬與農耕地毒鼠藥的威脅,強調園區透過完善棲地規劃,反而有利草鴞保育,「這些草鴞吃到毒死的老鼠,牠死得更快,你不做圍籬的話,野狗進去,幼草鴞也是死得更快。」

鄭秀絨表示,未來會協調鄰近的虎山農場採有機方式耕作,並與林保署、台南市政府合作,鼓勵農民參與生態給付。

近期民間質疑,橋頭園區施工後「草都種不起來」,恐難達環評承諾。鄭秀絨回應,園區仍在施工,等工程收尾才會進行棲地營造,目前已在橋頭園區滾水坪公園種下白茅草,白茅草容易生長,並非外界所稱「種不起來」。此外,在南科高雄園區的24.4公頃異地補償區塊也陸續設置圍籬,去除銀合歡、含羞草等外來種,種植白茅草,預計明年4月完成棲地復育。

鄭秀絨補充,2022年至2025年間,「(高雄及橋頭園區)每年都有草鴞來」。

不過也有媒體報導,橋頭園區的異地補償成效不彰,根據公視《我們的島》,長期認養南科高雄園區其中一塊綠地的高雄市野鳥學會提到,雖然該地白茅草高過1公尺,但遭到外來種植物入侵,草鴞不容易來利用。「生物不見得會喜歡或來到你幫牠營造好的環境。」

資深鳥友:綠地、滯洪池、切割棲地真的對草鴞有幫助嗎?

針對南科管理局提出保留175公頃「草綠水」空間,在地資深鳥友質疑,國科會聲稱保留棲地,只是「取巧的說法」。依過往園區開發經驗,此類空間多半是公園、綠地和滯洪池,多種植觀賞性的低矮草皮,常清除老鼠、昆蟲兼顧景觀,恐使草鴞缺乏食物來源。

該名鳥友表示,草鴞依賴自然草生地(如白茅草)來繁殖、日間棲息;覓食則會利用西瓜田、牧草等較自然、或農耕的環境。公園綠地較容易吸引適應都市環境的鳥類,而非怕人的草鴞。

國科會預計在沙崙生態科學園區規劃175公頃的「草水綠空間」,並將認養二仁溪高灘地18公頃,進行草鴞生態異地補償工作。圖片來源: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預計在沙崙生態科學園區規劃175公頃的「草水綠空間」,並將認養二仁溪高灘地18公頃,進行草鴞生態異地補償工作。圖片來源:國科會提供

國科會預計認養二仁溪旁18公頃高灘地作為草鴞異地補償位置。圖片來源:國科會提供
南科管理局預計認養二仁溪旁18公頃高灘地作為草鴞異地補償位置。圖片來源:國科會提供

依國科會目前的綠地規劃,草鴞還可能面臨路殺風險。鳥友表示,園區中西部是較大面積的綠化空間,預計鑲嵌草生地,但草鴞棲地被馬路和廠區切割,必須穿過車陣、建物才能來到草生地。此外,國科會認為滯洪池可營造草鴞友善環境,但鳥友質疑,「如果滯洪池會出現草鴞,那現在各大滯洪池應該都會有草鴞出沒。」他指出,草鴞確實可能在水域邊緣出現,但前提是旁邊必須有夠大且連續的草生地,才能支撐族群覓食和繁衍。

他建議,廠區應集中在園區北側,讓南邊靠近二仁溪的地帶形成完整區塊,才能使草鴞安全移動、棲息、覓食。

至於18公頃異地補償,鳥友指出,二仁溪高灘地原本就是草鴞會利用的棲地,「在一個既有棲地上說要『補償』,效果會多好?」他強調,棲地當然可以藉由種植白茅草、驅趕遊蕩犬等方式改善,但對草鴞族群的增加恐怕十分有限。

保育團體:園區以「生態」為名,是包裝開發的糖衣?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等保育團體昨日發出聲明表示,橋頭園區過去所做的草鴞保育環評承諾,無論是劃設泥火山保留區、或推動區外保育措施,四年過去皆無穩定成效,顯示針對草鴞這類珍稀物種的補償承諾,充滿高度不確定性。


保育團體表示,在沙崙生態科學園區、沙崙健康園區的規劃中,總面積950公頃的沙崙農場,超過600公頃都被開發。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提供

保育團體強調,並非反對園區,但堅決否定「邏輯與事實基礎上充滿矛盾的開發案」。選址邏輯應是迴避優先,而非直接踏入生態敏感區、摧毀棲地。目前規劃方式無法承擔保育責任,「園區名稱中的『生態』二字,究竟是核心價值,還是僅為包裝開發的糖衣?」呼籲政府應暫停目前程序,展開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資訊公開透明、並廣納公民監督的嚴謹評估,在可行保育對策及社會共識完成前,不應開發。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