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八年,中央政府補助國產標章食材進入營養午餐,學童碗中目前高達 99% 都是國產食材,保障食安也是支撐農漁業重要力量。這項政策,如今卻成《財劃法》戰爭的犧牲品。行政院宣佈,因地方財源大增,明(2026)年起,中央將不再提供補助,轉由地方政府自行買單。
八年前,正是因為各縣市政策、經費不一,學童午餐品質參差不齊,當時才由中央制訂政策解決問題,如今未經溝通就不編預算,且無配套規範,讓八年努力一夕瓦解。民間建議,短期內,中央可指定「專款專用」讓政策延續,長遠來看,台灣應比照日韓設立專法,讓營養午餐有明確規範。

國產標章食材入校園八年,帶動重要效應
為提高學校營養午餐品質,並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蔡英文政府自 2017 年起實施國產標章( 3 章 1Q )食材補助政策,建立起食材供應平台,大力改革校園午餐的供應鏈。
歷經多次調整,目前每名學童每餐補助 10 元、偏鄉地區則加碼至 14 元,每年約需 38 億元。2017 年時,標章食材的覆蓋率僅 11%,2024 年已來到 98.98%。
雲林縣西螺鎮蔬菜產銷班第74班,為營養午餐蔬菜最大供應單位,每日約供應 10 公噸的有機葉菜,該班班長廖瑞生指出,營養午餐是產銷履歷和有機蔬菜的最大市場,過往蔬菜驗證還未普及,隨著學校需求的出現,蔬菜驗證漸漸普及,且學校市場也帶動了全國標章食材的銷售風潮。
廖瑞生細數,現在蔬菜送驗已成銷售的基本門檻,產地農民想把菜賣到超市、量販、超商等連鎖通路,「標章已是基本門檻」,放眼全國,超市、量販等通路架上的蔬菜幾乎都是產銷履歷、有機,「營養午餐對消費市場非常有影響力」。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孩子的餐盤不是戰場,國產食材入校園補助喊卡,各界呼籲:專款專用,讓政策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