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澳鎮蘇北社區:從梅姬風災中站起 刻劃在人們心中的防災意識's OG Image

蘇澳鎮蘇北社區:從梅姬風災中站起 刻劃在人們心中的防災意識

更新時間:2025/09/23 02:5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每個台灣人都見識過颱風的可怕,但我們是否有做出對應足夠的防災行動?15年前,梅姬颱風重創宜蘭蘇澳地區,驚人的豪雨導致淹水、土石流,共38人因崩塌或洪水死亡。知名景點「蘇澳冷泉」所在的蘇北里,當時水淹一層樓高,居民決心組成社區自主防災隊,如今透過細膩的防災分工與籌備,成為全國防災社區的「資優班」。莫忘災害教訓,他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2010年10月,梅姬颱風雖然沒有直接登陸台灣,但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仍在宜蘭地區降下超大豪雨。蘇澳氣象站測得颱風期間累積總雨量1180.9毫米,至今依然是該站的最高紀錄。大雨又逢滿潮,導致蘇澳地區多處淹水、土石流災情。當地人稱之為百年洪水。在梅姬颱風風災中,蘇澳蘇北里社區有11個人不幸罹難。蘇北里里長陳添琪當時才到職三個月,面對嚴重災情,他痛定思痛,決心推動社區防災工作,避免悲劇重演。他先是爭取內政部防災深耕計畫,又辦理水利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再爭取當時水土保持局的「坡地自主防災社區」,連年獲獎肯定,成為國內防災社區楷模。

每個台灣人都見識過颱風的可怕,但我們是否有做出對應足夠的防災行動?15年前,梅姬颱風重創宜蘭蘇澳地區,驚人的豪雨導致淹水、土石流,共38人因崩塌或洪水死亡。知名景點「蘇澳冷泉」所在的蘇北里,當時水淹一層樓高,居民決心組成社區自主防災隊,如今透過細膩的防災分工與籌備,成為全國防災社區的「資優班」。莫忘災害教訓,他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平時靜靜流淌的小溪轉眼間淹沒了兩旁道路,淹進民宅。攝影:李蘇竣


2010年梅姬颱風蘇北里淹水情形。圖片來源:廖大瑋提供

複合型災害多可怕? 淹水、土石流讓人無處可逃

2010年10月,梅姬颱風雖然沒有直接登陸台灣,但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仍在宜蘭地區降下超大豪雨。蘇澳氣象站測得颱風期間累積總雨量1180.9毫米,至今依然是該站的最高紀錄。大雨又逢滿潮,導致蘇澳地區多處淹水、土石流災情。當地人稱之為百年洪水。

在梅姬颱風風災中,蘇澳蘇北里社區有11個人不幸罹難。蘇北里里長陳添琪當時才到職三個月,面對嚴重災情,他痛定思痛,決心推動社區防災工作,避免悲劇重演。他先是爭取內政部防災深耕計畫,又辦理水利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再爭取當時水土保持局的「坡地自主防災社區」,連年獲獎肯定,成為國內防災社區楷模。


蘇北里長陳添琪任期進入第四屆,平常里內事務繁忙,笑說都不敢隨便出遠門。攝影:李蘇竣

陳添琪帶著《環境資訊中心》記者走訪社區,重回風災現場。山上有一座指南宮,一旁的小溪為土石流潛勢溪流,即便早已設置邊坡工程,在當年的大雨沖刷之下,仍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災情。坡地另一邊,白雲寺旁的民宅,就因為土石流造成九人活埋罹難。

眼前此處的空地,曾經是土石掩埋的房屋所在。陳添琪說,為什麼當年這些人跑不掉?因為山腳下早已淹滿一層樓高的水,聯外道路中斷,罹難者被迫困於在土石流風險之下。

不讓梅姬憾事重演 最強永續防災隊誕生

為了因應複合型災害,蘇北里同時辦理水患、坡地災害防災「雙主修」,連續三年獲得經濟部水利署水患自主防災社區評鑑特優,並列為種子社區,全台僅有五處;也被農業部農村水保署認證為坡地防災金質社區,獲選為全台12處亮點社區之一。

多連霸冠軍的背後,是蘇北里細膩的防災思維與堅強意志。陳添琪和我們分享,其他社區通常由里長擔任防災指揮官、里辦公室主導防災團隊,但蘇北里不同,由社區發展協會籌組防災隊,指揮官也由協會推派適合人選,協會成員親自加入防災職位。如此一來,防災隊的運作就與里長選舉脫鉤,讓防災工作更能融入社區發展、永續推動,不會侷限在四年任期。


空地改建為停車場,梅姬颱風時水淹一層樓以上,在記者站著的位置恐怕已經滅頂。左後方淡紅色房屋為照片左邊房屋。攝影:李蘇竣

從山上往下,山腳有阿里史溪,溪畔的空曠平地現在改建為停車場。這裡被列為易淹水地區。陳添琪說:「這裡是全蘇澳最低窪的地方」。梅姬颱風淹水災情的成因,除了雨量過大,適逢大潮,阿里史溪下游出海口水位高漲,大量的水無處可去,淹沒了蘇澳地區。

陳添琪翻出梅姬颱風時的淹水照片,黃色泥水的高度淹過民宅一樓的遮雨棚,部份二樓也浸在水中,「當時水淹得很快,居民根本來不及反應,也有人不幸被水流沖走」。

陳添琪說,蘇北防災隊成員的分工明確,只要發生豪大雨,就會啟動巡視預警,隊員會到各自負責的巡視點位例如易淹水地區或是坡地,回報現場狀況。防災隊也會把照片上傳到社區居民互動的LINE群組,讓里民及早掌握狀況。

一旁滯洪池的兩台移動式抽水機,是政府協助設置的,陳添琪可以透過網路攝影機即時監看戒備,只要水位達到警戒線,抽水機就會啟動。


透過監控系統,在手機上就可以及時掌控滯洪池水位。攝影:李蘇竣


滯洪池與抽水機。攝影:李蘇竣

阿里史溪上游是蘇北里,下游是蘇南里,兩個里近年建立起防災陣線,共享水情資訊。一旦上游水位高漲,下游就可以展開準備;反之,如果下游發生排水不及的狀況,上游也可以及早做出因應。災害來臨時,兩里之間可以互相照應。

在梅姬風災後,縣府於阿里史溪、蘇澳溪交會的出海口建立引水抽水站,如果蘇澳溪水位高漲,兩溪之間的閘門會關閉,避免外水倒灌進入阿里史溪,並啟動抽水,將阿里史溪的水強制排出。蘇北里也與鎮公所保持聯繫,掌握社區的水位、移動式抽水機的作動狀況,以及抽水站的運作情形,避免危機情況下各自為政。

莫忘災害 居民深植防災意識

即便15年過去,災後記憶仍深刻。蘇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清吉分享,那天突如其來的暴雨,他去學校接停課的孫子,沒想到這一趟出門差點回不了家。先是機車進水拋錨,狼狽返家卻因停電導致鐵捲門失效,繞去後門的短短時間內,大水已經漲起來沖進家中,屋內家具家電全都泡水,門前巷子淹成小河,各種雜物在水上漂流。


蘇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清吉分享當年淹水狀況。攝影:李蘇竣

江清吉說,水淹的速度讓人根本無法反應,鄰居在一片混亂之中互相救災、協尋失蹤的親友,聽聞山邊發生土石流崩塌,更是人心惶惶,徹夜難眠。

事後,江清吉在家中牆壁畫上一條水位記號,親筆寫下「99年10月21日下午1點40分水災 高度120公分」,提醒自己莫忘災害。


親筆在家中牆上寫下水災紀錄。攝影:李蘇竣

蘇北防災隊成員每年都會參加複訓、更新防災資訊。除了對里內積極宣導,身為防災社區楷模,也吸引全台各地社區、學校或公家機關來訪。陳添琪說,下一步要力拼爭取內政部「韌性社區」認可,讓防災更全面。

防災團隊在社區內的易淹水點位、易崩塌位置設置四面防災看板,告訴民眾此地曾經發生過哪些災害,提醒注意防範,也提供QR code連結,可以透過手機快速閱覽這些影音資訊。此外,著名景點「蘇澳冷泉」就位在里內,防災團隊貼心在冷泉公園的看板和QR code連結中加註避難路線,讓遊客也可以知道災時往哪裡疏散避難。

陳添琪說,希望將防災意識與觀念深植在每一個人心中,必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提醒,平常會透過各種里內活動提供里民防災宣導教育,並針對里內的脆弱族群如幼兒、年長者進行防災教育演練,並盤點資訊以便在災時第一時間協助脆弱族群。

陳添琪說,以前每次騎車出門,老一輩都會提醒「騎較慢咧」(台語,騎慢一點),防災觀念也是這樣,必須不斷重複提醒,才能讓每個人把這件事掛在心上。


防災社區的獎盃獎狀無數。攝影:李蘇竣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