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市集是小農與消費者互動橋樑,但電商興起、天氣及人口結構變化等,讓市集發展受挫,目前全台常態性農民市集約僅剩 20 處。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營 18年,持續以數據分析來客樣貌與需求,設計精準服務,讓營業額逆勢成長。市集經理楊文仁認為,不同市集若能累積客群數據,更有利於橫向連結、資源共享。

農夫市集遍佈全球,但台灣農夫市集缺乏數據
全球各地都有農夫市集,以美國為例,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曾調查48 個州、共計 8140 農夫市集,勾勒農夫市集經營樣態。
許多農夫市集未必全年運作,有些會避開冬天下雪期,6 月至 9 月是最多市集營運的月份。水果和蔬菜是農夫市集最常見的產品,且多為在地生產;平均每個市集營運日會有 916 個家庭購物、各農夫市集的營業額為 1 萬 547 美元;多數農夫市集的營運團隊為志工,但能支付薪資、聘僱正式員工的農夫市集,通常營業天數較長。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多年市調,掌握核心客群
台灣目前並無農夫市集的官方統計數據,僅個別農夫市集自行統計,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便是其中之一。多年來持續進行客群調查,發現「一般會員」資料雖累積破萬筆,但不見得能轉換為實際銷售額,於是改變調查方向,2017 年底確認「核心消費者」有 1169 人,並持續成長至去(2024)年 2577 人,每週客群穩定維持在 1200 人左右;消費主要考量依序為健康、與農民的連結、食安及生態。
根據市集營業額統計,除了 2019、2021 年較低,其餘年份則明顯成長。楊文仁分析,2021 年因疫情讓營業額明顯下滑,為了不被擊垮,市集開始提供預購、得來速以及送菜,減少實體接觸的同時,又能滿足消費者買菜需求。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不怕下雨人不來,為核心會員打造精準服務,興大市集18年,數據管理維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