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 西南氣流帶來驚人雨量,高雄山區首當其衝,從甲仙沿著台 29 線上行至那瑪夏,旗山溪(舊名「楠梓仙溪」)惡浪濤濤,土石鬆動的痕跡隨處可見。沿線多處邊坡滑落,路基掏空變形,有些路段至今 (8) 日仍採單側放行,山川容顏彷彿被暴雨重新刻劃一遍。
但進入那瑪夏南沙魯部落,彷彿換了一個世界。記者到訪時,災後物資正在分送,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運來三隻全豬,分配給當地部落共享。南沙魯分得半隻,部落青年林春福熟練地將豬肉分切成 40 份,代表李惠民透過廣播邀請族人前來領取。傍晚,林春福升起炭火烤肉,孩子們則騎著玩具車追逐嬉戲,部落盈滿笑聲與炊煙,災後的日子看似回歸平靜。
但就在同一天,一車車「水泥粽」絡繹進村——這些消波塊是用來填補豪雨沖刷後留下的河床空洞。天災來去之間,地方基礎設施的脆弱與河川治理的失衡,並未隨著豪雨結束劃下句號,而是曝露老問題未解的驚嘆號。

前議員:水利署治水方式出問題,罔顧耆老意見
那瑪夏,曾是「高雄縣三民鄉」。縣市合併前,地方發起正名運動,將象徵威權體制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村,恢復為原住民語的「南沙魯」、「瑪雅」與「達卡努瓦」。但名字雖改,威權時代留下的開發邏輯,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山林與溪谷的命運。
「國民政府那時在山上砍了多少大樹?」前任高雄市議員靼虎‧伊斯南冠語氣中仍帶憤懣。他說,大樹是山林的骨架,也是水源涵養的命脈,「砍光了樹,山就開始垮。」政府還曾計畫將桃源鄉的少年溪「越域引水」到台南的曾文水庫,為此「每天照三餐在炸山」,震得整座山像巨人跺腳,地基搖動,山體鬆散,莫拉克風災才會有那麼毀滅性的崩塌。
即使經歷過那場慘痛教訓,工程主導的治理邏輯仍未根本改變。靼虎指出,公路局在選擇山區道路路廊時,往往只考量技術與成本;水利署整治河川時,也不曾考量當地耆老的知識,結果「一條溪被整來整去,變成三條、五條,水路被搞亂,溪水亂竄,兩岸的土石一直被掏空,上面那條路怎麼會不坍?」

只清疏不清運,溪床愈堆愈高,橋離水面愈來愈近
「民生大橋這次大雨整個被淹沒,是水退了才看到橋還在。」南沙魯代表李惠民語氣沉重。他提到,橋下溪床每次災後雖會清疏,但水保署多年來始終只「清疏不清運」(僅將河道內的石頭、土方清至溪邊,並未運出山區),「等下一場雨來,又全部沖回溪裡,溪床就愈墊愈高」,橋的高度卻不會自己長高。如今河面已逼近橋底,未來任何一場豪雨,整座橋很可能就會被土石堆翻。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728 豪雨》被政府放棄的部落─高雄那瑪夏,土石不清運墊高河床,一條溪整成多條亂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