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將滿一個月,災後餘波未平,民間舉辦研討會,集結第一線參與救災者、社區工作者與關心公共事務的民眾,共同回顧經驗、反思制度缺口,「當政府來不及,民間能先做什麼?」他們要找出在下一次災難發生時,組織得更快、支援得更深的方法,讓地方具備真正的韌性。
.jpg)
民間自救行動啟動,用意志力點亮家鄉
位於台南的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多年推動學童課業輔導、老人送餐與產業活化的工作,因長期紮根社區,當颱風來襲、政府資源尚未進場時,他們率先動員,自力應對災後困境。
執行長黃雅聖回憶,丹娜絲風災隔日,協會門窗被強風吹破,屋內一片狼藉。他最擔心的是停電後冰箱的食材全數腐壞,老人們下一餐沒了著落,於是協會夥伴立刻煮了上百份熱騰騰便當,不只送給平時服務的長輩,也分送給正在搶修的台電人員與國軍官兵。
沒想到,這段畫面透過臉書傳出去後,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原來災區這麼缺援。於是,有人放下清理一半的家屋,趕來幫忙裝飯、送餐;有人搬來米、菜與調味料,召喚出一條條關係的線,將人一個個連起來。最終,他們一共送出超過 600 份便當,靠著彼此接力,撐過最艱困的日子。同時也募集到帆布等重要的物資,轉介工班,協助災民走上復原的道路。
黃雅聖指出,風災初期政府應變不及、通訊斷聯,民間必需快速應變,將人力物力導入災區,正因為這樣的經驗,他決定舉辦此次研討會,希望把地方的行動經驗整理分享,讓更多人知道「等待不是唯一的選項」。

備用通訊不能缺席:以無線電建立災時回報網絡
黃雅聖在研討會上分享,「當兵時我是戰備部隊,知道真正救災靠的不是手機,而是無線電」,他強調災害初期若無法即時掌握第一線狀況,政府恐將錯估情勢,延誤資源調度與人力部署,無線電具備收發功能,無需倚賴中繼基地台,僅以電池供電便可運作,作為災時重要的輔助通訊工具。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丹娜絲/反思》民間應自組戰備部隊,無線電克服通訊斷聯、跨村社區聯防(災後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