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造成嘉南地區 2.3 萬房屋受損,其中有高達 1.5 萬噸的石綿瓦、建材,被風吹成廢棄物四處散落。吸入石棉會造成致命危機,除環境密佈石棉纖維,因缺乏宣導,有許多民眾徒手撿拾石綿瓦,甚至有工人直接將石綿瓦從屋頂摔落地面,更添風險。
因地方清運量能極端不足,目前多數石棉廢棄物仍暴露於空氣中,部分撿拾在太空包或肥料袋,或與其它垃圾混裝,十分危險。嘉南地方政府呼籲,中央需盡快提供廢棄物清運補助方案,以免民眾暴露於致命危害。

石綿封破裂或碎化將帶來不可逆傷害
中山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學系教授賴全裕指出,石綿是纖維狀水化矽酸鹽的總稱,因價格低廉、隔熱效果佳、加工方便,自 1945 年起在全球開採使用。台灣大量使用於建築的石綿浪板、屋頂的石綿瓦、房間輕隔板的夾層,以及車輛的來令片(俗稱煞車皮)中。
然而,石綿又被稱為「惡魔之髮」(devil’s hair),其纖維極細,吸入人體後潛伏期長,入肺後不易被人體移除,更與石綿與間皮瘤癌(註 1)、肺癌、胸膜斑及瀰漫性胸膜增厚等等疾病高度相關,各國皆推動禁用。台灣也於 2012 年起陸續禁止石綿進口與使用。
根據環境部 2023 年普查,台灣約有 23 萬棟建築物使用石綿建材,以彰化、雲林、台南沿海地區房屋居多,這次風災更產生超過1.5 萬噸的石綿廢棄物。賴全裕表示,石綿若完整封存在建材中,其實風險不高,但石棉瓦不耐強風,一旦破裂或碎化,纖維釋出,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災後垃圾堆積混雜,石綿瓦處理缺乏指引
賴全裕建議,「維持建材完整性」是避免暴露在石綿纖維中的最佳作法,若發現石綿瓦破損,應先用水霧將其噴濕,再用雙層太空包封存,或用帆布覆蓋,以防石綿纖維飄散,並應立即通報環保局處協助清運,不可隨意丟棄或混入一般垃圾,務必交由合格清運單位處理。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丹娜絲颱風 0730》致命石棉瓦廢棄四散,高達1.5萬噸難清運,釀公安危機(災後 24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