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如何描摹社會,藝術史權的重新角力:「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論壇節錄

更新時間:2025/04/23 01:0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為期三天的「亞洲獨立藝術空間歷史與檔案」國際論壇,於4月11日至4月13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展開。本文節錄該論壇的內容,先從AAA項目研究員汪怡君以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呂佩怡的報告中,描繪1980年代末期至今,臺灣獨立空間與社會發展歷程的協商與角力,接著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王品驊與臺中市立美術館策展人許祐綸的研究中,「阿普畫廊」和「竹圍工作室」兩個案例,分別點出90年代與2010年代後,兩個空間營運思維的差異,以及帶來怎麼樣的藝術圖景。最後以菲律賓獨立藝術家暨策展人林哥・布諾恩(Ringo Bunoan)與印度當代藝術基金會(FICA)總監暨策展人維迪婭・希瓦達斯(Vidya Shivadas)的經驗,跨越區域對照同期的獨立空間所面臨的挑戰,而它們又是如何反應在地的藝術與文化發展。
本篇為外連文章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