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自隆(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川普大帝4月3日投下關稅震撼彈,全球亂成一團,總統賴清德4日晚間屏東台灣祭開幕片高舉「至少我們還有音樂」的毛巾,而同樣4日白天,副總統蕭美琴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包潤餅的照片,問「清明節必吃的潤餅,大家都包什麼料?」,被網民酸爆,正副元首「一個關心台灣祭開不開心、一個關心潤餅裡加什麼料」。

美國將台灣商品進口關稅調高至不可思議的32%,對台灣當然是「危機」,而總統為年輕人春假活動拍致賀短片,副總統為清明節寫下溫馨的小關懷,則是「公關」,但二者不能竹篙湊菜刀成了「危機公關」;不過網民卻不這樣想,把AB兩個不相干的元素做因果關係的連結,這就是典型的網路世界的「理盲」。
討論危機能否以公關方式解決之前,先來瞭解甚麼叫「公關」?公關全名叫公共關係,是我們都知道的概念,但問10個人大概會有10個不同定義,不同人不同角度對「公關」就會有不同的想像和看法,即使公關教科書,每本也會有不同的定義。
公關的英文是Public Relations,若將這兩個字拆開來分析,或許就可以瞭解公關的意義;所謂Public稱為「公眾」,是對某一議題issue有興趣的一群人,或與某組織有互動關係的一群人;因此不同議題或不同組織,所形成的public也不同,關心罷免與關心關稅是不同的公眾,即使關心罷免,又分罷藍、罷綠兩個立場截然不同的Public。
而Relations,指的是促進瞭解understanding與善意goodwill的傳播過程;所以公共關係可以定義為「對某一議題有興趣或與某組織有互動關係的一群人,促進其瞭解與善意的傳播過程」;所以總統為台灣祭拍短片拉攏年輕人,副總統用潤餅向民眾賀節,都是善意的公關活動。
其次甚麼叫「危機」?危機的英文字crisis,其意義源自希臘的醫學術語,指的是病人的病情已到了關鍵性時刻,不是轉好就是惡化,因此在希臘文中,危機的意義即是「決定」,因此危機可以說是事件轉機或惡化的轉捩點。
很多人把危機和負面事件negative event搞在一起,危機當然是負面事件,但不是所有的負面事件都是危機,網民在網路酸總統的毛巾、副總統的潤餅是負面事件沒錯,但不是危機;所謂「危機」在學理上通常指的是會導致組織解組disorganization或形象崩解的事件,川普的關稅震撼彈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幾乎無法估計,對政府而言當然是「危機」;而「危機」通常具備下列的特徵,這次美國關稅作為通通符合:
1. 突發性:指意外的、偶發性的事件,事先無法或很難偵測到的;這次美國關稅調漲,雖然事先知道,但幅度多少,只能用猜的,柯建銘還猜是10%,但公佈數據其漲幅之大,具突發性的特質。
2. 不確定性:危機的發展軌跡無法預測,也就是事件的未來走向無法預先掌握,而且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沒錯,關稅暴漲,後續政府的產業、勞工、能源、經濟、財政面臨的挑戰都充滿不確定性。
3. 複雜性:指影響對象眾多,牽扯到龐雜的人與事,造成處理困難,同時處理過程中充滿不可知的變數,互動複雜;美國是台灣重要外匯來源國,劇變後,後續錯綜複雜的雙邊與多邊貿易關係都要面對,處理棘手。
4. 時間壓力:必須在有限的時間中即時反應作成處理,不容拖延。
面對關稅這種國際議題,公關可以解決嗎?組織內部因素所產生的危機,如罷工、不良品激增、財務問題,除罷工,公關可適度介入外,其餘均應由改善相關管理措施來解決;至於組織外部因素所產生的危機,如政治、社會、經濟變遷,所產生的政府政策或法規改變,或競爭條件改變,使組織面臨危機,公關均使不上力;公關最能表現的是因應意外事件的「危機公關」,但美國關稅可不是工廠爆炸、遊覽車翻車的因素單純的意外事件。
面對川普的帝國主義行為,各國因應有兩種模式,一是強勢對抗,如中國,你對我稅率多少,我也對你課多少,另一種是示弱,如越南,美國貨零關稅;台灣果然絕不疑美,總統已明白表示不採取關稅報復,反而會擴大對美採購、鼓勵企業加碼投資美國、排除非關稅障礙;一個經濟政策問10位經濟學者會有11種評論,所以台灣對應作為良窳對錯不論,但政府務必要用「白話文」向民眾好好的說明,以安定人心與股市,不要文青語言,也不要只會「撒幣」,此外任何細小動作也要斟酌,此時總統府發出毛巾與潤餅的文宣,就如同企業面對災變,還在登特賣廣告一樣,白目就會找罵。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10%變32%?「自信又錯到離譜」 卓榮泰內閣上任將滿1年!哪些人該下台?
面臨關稅零日風暴 賴政府錯失穩定民心黃金72hr
觀察/台鐵花8千萬裝「紀念燈」讓基層直搖頭 鐵道安全與服務品質絕非按下開關就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