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莊蕙如/綜合報導
疾管署近日公布國內第3起腸病毒死亡病例,為南部一名1歲多的男童,確診感染克沙奇B5型病毒,這是該病毒相隔10年後再度奪走幼童性命。根據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男童在3月上旬出現發燒與呼吸道症狀,兩天後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抽搐與意識不清的狀況,經緊急送醫診斷為急性腦炎,隨後轉入兒科加護病房治療。然而,病況惡化迅速,最終在發病6天後不幸離世。檢驗結果顯示,這是今年首例由克沙奇B5型病毒引發的重症個案。

疾管署表示,今年以來國內已累計4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其中3例死亡,感染病毒類型包含伊科病毒11型3例與克沙奇B5型1例,其中2例為新生兒,顯示嬰幼兒仍是高風險族群。羅一鈞指出,克沙奇B5型病毒通常只會引發輕微的發燒、咳嗽、口腔潰瘍與手腳水泡,但在少數情況下可能引發嚴重的神經系統併發症,例如腦炎。自2014年至今,該病毒共導致8例重症,其中2例死亡,雖然病例不多,但一旦發展為重症,後果相當嚴重。
疾管署監測數據顯示,儘管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於低點,但今年2月至3月間已陸續出現重症病例,累計數量為近5年同期新高,須提高警戒。羅一鈞提醒,隨著4月氣溫逐漸回暖,腸病毒的傳播力將大幅上升,今年的流行規模可能超過往年,家長應提高防範意識。
近期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國內目前流行的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主,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與克沙奇A6型。然而,今年的重症病例數已超過2021年至2024年同期,其中感染的1歲以下嬰幼兒比例顯著增加,顯示新生兒的感染風險正在攀升。
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且病程發展迅速,家長若發現孩子出現嗜睡、意識模糊、活動力下降、手腳無力、反覆嘔吐、肌肉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異常症狀,應儘速就醫,以降低重症風險。
羅一鈞特別強調,勤洗手仍是預防腸病毒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家中有2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務必在接觸孩童前徹底清潔雙手,回家後應換下外出衣物,避免將病菌帶回家中。他提醒,腸病毒傳播力極強,若未落實防疫措施,恐將導致更多重症案例,家長務必提高警覺,確保幼童健康安全。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台南白河死亡車禍!自撞號誌標「車頭劈2半」 駕駛被救出時已死
雲云技術長解剖結果出爐!「氣管、動脈被砍斷」頸、背挨7刀致死
台南1名國中生疑被霸凌餵毒致死 校方聲明遭轟根本在「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