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時曾宗琳,對於台積設廠美國的可能影響發表看法,「關稅和川普政府的政策,對台積電的長短期可能影響」,他指出簡單的結論是「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曾宗琳表示,任何政治和局部經濟、科技事件的影響,都會造成股市和股價的下跌,「都是入場的好買點」,他強調,6至12個月後回頭看,最近的任何價格都是好買點,「未來12至36個月的競爭優勢和市場態勢,比起過去的任何時候,都是處在一個更好的情況」,他直言,「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目前所有的內外資研究報告對台積電的每股盈餘的共識是2025在60元左右,2026估計在70元左右在,從2025年底到2026年一季度的時候,大家的預測重心應該是會著重2027年每股會賺多少錢?我的主觀預估是在80~85元。台積電2024全年每股盈餘45.25元。
「台積電的本益比,如果用過去四季的盈餘來算,最高點在27.6倍(2024/2Q),最低點在9.4倍(2022/4Q),大部份的正常時間在18~23倍」他指出,如果用未來四季的預估盈餘來算,最高在19.5倍(2025/2Q),最低在10.7倍(2022/4Q),大部分的正常時間在14~18倍。
因此他也建議:千萬要貪心,但別太貪心!
另外,台積電美國廠生產成本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外界質疑可能會比台灣高出50%,甚至是多3倍」,但曾宗琳則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但實際成本會多出多少,掌握在台積電自己手上。
曾宗琳提到,一片晶圓的生產成本,以目前在美國生產的技術而言,單單機器設備就要佔比生產成本的60%到70%,台積電這些機器在台灣買入,在美國買入,在任何地方買入,FOB價格應該都一樣,運費、雜費或是潛在的關稅相較之下是小金額,「晶圓片、備用零件等等硬體,也許佔比5到7%」,因此在美國買入必須要花費的金額不會與台灣差異太大;至於水電和氣體等等,美國及台灣在價格上各有落差,總體的差異應該也有限,「上述費用全部加總在一起,可能已經佔一片晶圓的生產成本的80至85%。」
「剩下在美國相對會比較貴的項目,第一大項是廠房/機房。它的成本可能佔比5%」,他直指這個成本可能要比在台灣建要多出1倍;第二大項就是人力成本。人力成本的佔比最多就是3%,「如果把這些在美國生產所必須要有較高花費的項目加總起來,估計會比在台灣的生產一片晶圓高出5~7%左右而已」,但隨著技術往前推進,這個比率將更會降低。
但在美國廠生產每片晶圓的最後成本,會因為管理能力(機器的使用率和負載率)和產出效率,而決定真正的生產成本,他估計台積電現在的每片晶圓實際的生產成本,可能比Intel的實際每片晶圓的生產還要低30到50%,「換句話說,台積電的每片晶圓賣價,要比Intel每片的實際生產成本還要低喔!」
他指出,看到台積電要赴美的消息後,許多人都不看好,但他表示「不用先入為主的唱衰美國人的能力」,何況有台積電的管理能力和制度的加持,也許在3、5年後會讓大家驚艷,「在美國設廠生產會比想像中的困難很多,但這是台積電要從現在的規模再放大3~5倍必要經過的礪練!」他表示,台積電會是唯一有比較高機會成功的公司!「真成功了,台積電就會繼續稱霸半導體產業另外40年!」
他提到,2035年時台積電的總資產預估有可能會接近8,000億到1兆美元(約新台幣26.6兆至33.2兆元),目前約落在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97兆元)。以這一數字來看,1,650億美元佔比大約是16-20%,相當於台積電還有70%的生產資產在台灣。
他表示,從台積電本身的立場和需求來看,台積電也必須趕快去海外設廠,擴大整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才能確保未來的40年還是半導體產業的霸主,曾宗琳指出,「要有優質人力的需求」,他強調,半導體的製造公司要能夠成功,「不是幾個菁英,也不是幾十幾百個優質工程師,也不是幾千個能幹的工程師就能夠做好生產工作的,需要的是幾萬,未來是十幾二十萬優質的人力才能成事。」
曾宗琳表示,假設再過10年,台積電的資產規模可以到1兆美金,也就是現在3倍大的規模,台積電可能面臨到優質人才缺口,如果不能填滿,恐怕也將遇到現在三星、英特爾遇上的狀況,「優質人才的不足,將導致研發上和營運上就容易出現問題」。曾宗琳直指,台灣2300萬人口撐不起擁有1兆資產的台積電,只能去中國以外的全世界,另外的30億人口裡尋找願意為半導體生產工作付出的優質人才。
【原文出處】台積電赴美投資成最優態勢 前財務長:此時不買更待何時?
《民視新聞網》提醒您: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