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出版多部客家著作,現持續從事文史寫作。
臺灣與泰國都是移墾社會,先民從福建、廣東原鄉飄洋過海,也分帶著家鄉守護神,閩西客家人帶來臺灣的是定光古佛,潮汕人帶到泰國的是大峰祖師;兩位都是宋代高僧,生前關心民瘼,圓寂後地方父老感恩建寺膜拜,成為地方守護神。
佛教於東漢傳入中國,經隋唐理論建構,到了宋代佛教與儒教結合,是全盛時期,連皇帝都崇尚佛儒,敬重高僧,而僧人也不乏大師,如宋僧志南這首「古木蔭中繫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就深受朱熹喜愛。
宋代高僧不僅詩學淵博,懂醫藥、關心民瘼、救苦救難的亦多,俗名鄭自嚴(934–1015)的定光佛,又稱定光古佛,是福建同安縣人,北宋乾德2年(964)到福建武平縣岩前鎮獅岩設道場出家,他生前祈雨救旱,治河護航,關心民間疾苦,深獲地方父老愛戴,82歲圓寂時,宋真宗封此院為均慶院,祂也成為閩西客家人的守護神。

大峰祖師是廣東潮汕人的守護神,香火隨著潮汕移民到泰國,圖為曼谷大峰祖師佛像。何來美攝

定光古佛是閩西汀州客的守護神,香火隨著汀州先民來臺,圖為淡水鄞山寺的定光佛像。何來美攝
小定光佛百餘歲的清水祖師,俗名陳昭應(1045–1101),法號普足,北宋時期他到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出家,他修橋鋪路,廣施醫藥,安溪盛產鐵觀音出名,他圓寂後,茶農求雨驅蟲,屢祈屢靈,被南宋孝宗皇帝敕封為神靈,尊為「清水祖師」,亦成安溪人的守護神。
另位宋代高僧大峰祖師,又尊大峰公、宋大峰,俗名林靈噩(1039–1127),生於浙江溫州,曾高中進士,當過紹興縣令,後不滿朝政腐敗,棄官為僧,法號大峰。宋宣和2年(1120),他遊緣到廣東潮陽北山,適潮陽大旱,田園歉收,瘟疫流行,路有餓屍、水有浮屍,為救民於厄難,結盧橋尾山後靈豁(今靈泉寺),一面設壇於山側獅尾石(今大峰石)為民祈禱,一面用其精湛醫術為民醫病,深獲地方父敬重。之後,他又募資,運建材,請工人,在潮陽蠔坪(今和平)練江建16孔的和平橋,因操勞過度,以89高齡圓寂。
南宋紹興23年(1153)鄉人蔡諄(貢元)感念大峰祖師慈悲為懷,行善救人,除騰出書齋,營建報德堂,也在後靈豁靈泉寺奉祀大峰祖師,尊祂為潮汕慈善事業的開山祖師,也是潮汕人的守護神。

淡水鄞山寺建於1822年,現是二級古蹟。何來美攝

彰化定光佛廟建於1761年,也是以前汀州會館,現是三級古蹟。何來美攝
這三位宋代高僧分成閩西客家人、安溪人及潮汕人的守護神。定光佛、清水祖師香火於清代隨著先民來臺,定光佛寺有兩座,分是乾隆26年(1761)建的彰化定光佛廟、道光2年(1822)建的淡水鄞山寺,香火均源自福建省永定縣的金谷寺,其中鄞山寺是永定人羅可榮、羅可斌兄弟捐地、粵東人張鳴綱募款興建,現寺內還有這3位先賢及明志書院創辦人胡焯猷的長生祿位。
清水祖師廟在臺灣更多,已多達近百座,是泉州安溪人移民來臺的主要信仰。
1860年汕頭港開埠,有商船經海口、西貢(胡志明市)航行到曼谷,吸引大批潮汕人移民暹羅(1949年改為泰國),約佔泰國華僑近七成,再來是韓江上游的客家人(約佔18%)及海南島人。清光緒22年(1896)華僑馬潤將大峰祖師金身從潮陽迎到曼谷,宣統2年(1910)鄭信豐等12位先賢更在曼谷購地興建大峰祖師廟,並顏其額曰「報德堂」,開始從事慈善事務。

位於曼谷耀華力唐人街的大峰祖廟,始建於1910年。何來美攝

曼谷大峰祖廟的「報德堂」。何來美攝
1937年「華僑報德善堂」正式核准為暹羅慈善機構,由工商鉅子蟻光炎擔任首任董事長,他因抗日1939年遭謀殺,由年僅23歲的鄭午樓接任董事長。而華僑報德善堂經近90年來的經營,已由當初的幫羅漢腳收屍埋葬,擴大到「生老病死」的照護,現設有大型中西醫院,也創辦了華僑崇聖大學、華文師範學院,而華僑報德善堂的基金也多達近百億泰銖。
筆者10年前曾到泰國世界日報擔任短期特約撰述,發現大峰祖師廟是泰國華僑最大信仰中心,華僑報德善堂是泰國最大的慈善機構,而客家人除拜關帝廟、呂帝廟外,受潮汕人影響,也拜大峰祖師。
定光佛、大峰師都成佛於宋代,分成為閩西客家人(汀州客)與廣東潮汕人的守護神,但定光佛只是信仰中心,而曼谷大峰祖師廟所發展出的華僑報德善堂慈善機構,對泰國社會的貢獻是既深又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