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今(25)日公布壽險業去年全年外幣保險商品新契約保費收入為 3,226.61億元,較前一年度增加22%。其中,傳統型保險為 2,728.47億元,年增35%,而投資型保單佔 498.14億元,則年減兩成。
綜合辦理外幣保險商品業務收入的前三名,「投資型保單」依序為國泰人壽、安聯人壽、富邦人壽;另外「傳統型保費」則為國泰人壽、新光人壽、富邦人壽。
細看各幣別部分,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去年美元型保險之新契約保費收入為 97.82億美元,較前一年度 80.5億美元增加 22%,其中傳統型保險約 83.75億美元,年增3成,但投資型保單則約 14.07億美元,年減 13%。
另外,澳幣保險新契約保費收入約 3.27億澳元,較前一年 6.13億美元下滑 47%,其中傳統型保險約 1.63億澳元,年增 101%,投資型保險則約 1.64億澳元,年減 69%。
人民幣別保險部分,新契約保費收入約 1.22億人民幣,年增 17%,其中投資型保單約 0.95億人民幣,年增 10%、傳統型保險則佔 0.27億人民幣,年增 5成。
金管會表示,外幣保險商品之保險費、保險給付、保險單借款、費用等相關款項收付之幣別皆為外幣,受益人未來領取保險金時有可能因保單計價之外幣貶值,導致結購為新臺幣後產生匯損,提醒消費者購買時應特別注意匯率風險,同時亦應審慎評估保單保障範圍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匯率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未來是否確有外幣需求等因素納入通盤考量。
金管會並呼籲,保險業銷售外幣保險商品時應瞭解及評估消費者對匯率等相關風險承受能力,並落實招攬人員管理、商品資訊揭露及商品適合度政策,以利本項業務穩健經營及維護消費者權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