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昨天針對醫院壅塞提出3大短期策略、2改革方向: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強化分級就醫資訊,強化護理人力整備與研議健保調整給付2項長期改革方向。醫師工會昨晚回應,調床需要財務誘因、跨院協調名存實亡,急重症給付調整更需時間表,批評衛福部對護理人力荒反應慢一拍。
醫院壅塞問題延燒,衛福部昨天說明3大短期因應策略、2項長期改革方向。根據衛生福利部急診即時訊息,截至昨天下午2時30分,林口長庚醫院等待住院人數123人,台北馬偕有78人,台大醫院77人,高雄長庚與高醫分別各有76人,部立雙和醫院69人,永康奇美68人,義大醫院61人,中國附醫和成大醫院分別也都有60人。
台灣急診醫學會日前警示,今年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重,若問題持續,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
衛福部長邱泰源指出,分析有3大原因,包含今年春節假期長達9天;近期類流感、諾羅病毒等急性傳染病加上寒流來襲,造成急診患者需求增加;此外,雖已努力留任護理人力,同期人力有增加,但在前述就醫需求增加下,人力仍有不足,導致病房照顧量能下降。
邱泰源指出,衛福部短期因應有3大策略,包含醫學中心強化院內病床調度、加強區域醫院聯防機制、強化民眾分級就醫資訊。中長期改革措施,邱泰源表示,將持續透過各類獎勵措施,強化護理人力整備、改善工作環境,也鼓勵各醫療院所在急重症照護上,投入更多資源;此外,研議調整健保給付制度,持續與各醫院、體系共同努力改善醫院壅塞狀況。
對於衛福部前述措施,醫師工會發布聲明指出,許多醫院將一定比例病床,保留給可等候的門診患者,如心導管檢查、常規手術等,因這些病人病況相對穩定、可預期出院時日、產值較高。若要讓醫院將這類病人延後,須提供醫院替代選項的財務誘因,才有可能改變院方的收治策略。
至於醫院間床位協調機制,聲明表示,目前仰賴醫院間電話聯繫,且也無法得知他院真實床位狀況,各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在病人無床可轉時,會傳真各急救責任醫院要求回覆原因,而各醫院都會回覆「無空床」,「然後就沒有下一步了。」若衛福部要想介入,必須在名存實亡的跨院協調機制外,另謀出路。
對於護理人力荒,聲明表示,衛福部反應始終慢拍,去年提出的獎勵金措施就因急診、加護病房等特殊單位及白班遭受不合理差別待遇,而飽受批評;加上現行護理人力數據及護病比計算基準多所失真;對急診提出的「醫護病比」限制更毫無反應,在醫療需求持續高漲下,反而加劇各醫院內急診與各病房間資源調動矛盾。
聲明指出,健保給付調整急重症給付的呼聲許久,但實際進程牛步。近期急診壅塞加劇,許多病人原來應該在病房接受的治療,都轉移到急診端進行,但急診的留觀、治療費用未調整。可理解改變需要時間,但此刻急重症醫療人員需要看到的應是時間表,而不是「研議」說詞。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衛福部所提方案若能落實,將有助解決急診壅塞,但多數患者仍迷信大醫院,大醫院的長期病患希望到原來的醫院住院;醫院又不能強迫患者轉院,台灣轉診醫療強度不足,每個人想去哪裡看診就可以去,恐難以實行。
「面對高齡化社會,再多的台大醫院,也沒辦法滿足每個人急診住院,都在很短的時間內住進去。」洪子仁認為,近期政府推出的12項護理人力改善措施等政策,確實對穩住護理人員有幫助,但除民眾須改變就醫行為,仍須讓醫院有足夠收入,讓醫療人員有足夠薪資水準,才能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