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日前一名急診醫師在社群媒體Threads留言給衛福部政務次長林靜儀,期盼透過次長的影響力,處理當今急診所面臨的壅塞,與「病床一位難求」現象。不料,林靜儀卻回應「呵呵,所以你的小腦袋裡,政府按一個鈕,事情就會完全改變了嗎?」,引發社會議論。

基層反映心聲,卻遭到主管醫療業務的衛福部次長當眾嗆聲,的確讓不少人心寒,傳出這名醫師考慮離職,但有離職念頭的,何止是這名醫師?已經有不少醫護人員,因為超時沉重的醫療負擔,在待遇遲遲無法改善下,已經離棄醫護一職,使得醫護人力越來越不足,「一床難求」這基本問題,衛福部始終沒有解決。
急診室擁塞的離譜情況,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期的現象,許多病人躺在急診走道上等病房,甚至排了100多號,這種情況已經很久。眾所周知,現在需要病床者,所有人都要透過特權請託、透過民代關說,甚至給予好處,才能拿到一床。關係不夠、沒有關係的、不夠力的,就只能晾在一旁。
是民眾沒病裝病、塞爆病床?或是濫用病床資源嗎?有不少人質疑,平常自己連發燒、感冒,都買成藥吃,一年沒去看病一次,這樣的人應該不少,但醫療量能還是不足,到底癥結出在哪裡?

曾任藥師、藥害救濟基金會前董事長,現任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指出,急診壅塞早就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累積結果,至今沒有解決。眾所周知,根本原因在住院床位不足,與護理人力短缺。沒有足夠的醫護,就不能開床,導致急診病患無法轉入病房,形成「急診滯留」現象,加上近期護理師出走、人力短缺,更造成各大醫院「大關床潮」,即便有空的病房和病床,也不能收治病患,放任急診壅塞加劇。
護理人力長期不足、抱怨過勞低薪紛紛出走,衛福部是否有心解決?尤其在當前稅收大幅超徵5283億元下,中央政府有沒有短期應急方案?長期而言,該如何建立合理的三班護病比、護理津貼該不該發、健保制度要不要總體檢、健保點值是否調整?醫療中心與地區醫院的病床,如何統整與統一調度?確實都需要聰明的「大腦袋」,就醫學實務專業,與國外經驗來擬定根治方針。

全台2300萬顆「小腦袋」,大家心有戚戚焉,是在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接下來就是「大腦袋」派上用場的時刻,這也是「大腦袋」的價值。「大腦袋」絕不是用來嗆「小腦袋」而已。
醫護人員不足、醫院大量關閉病房,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連急診,都出現醫療量能不足,政府反應遲鈍,遲遲沒有作為,相對於疫情期間,每天召開傳染病患足跡追蹤的作為,兩者的差異表現,有如天壤之別,這是衛福部主事者能力不足?或是什麼原因造成?
政務官,畢竟不是事務官,上頭既然交辦幾項任務,就要把這些問題解決,才算能幹與稱職。第一線醫師、醫護、看病的民眾與家屬,大家都是反映心聲,「小腦袋」的反映,就是要讓「大腦袋」去對症下藥、解決問題。若是位居廟堂的大官,老是反嗆吹哨者,壓制對方的言論,下情又該怎麼上達?未來誰還願意戳破國王的新衣?最後只會民怨沸騰。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還稅於民發1萬元拚經濟?暗藏「這政治操作」看得到、拿不到
觀察/是棋手?還是棋子?美刪「不支持台獨」背後的玄機
【獨家】國軍又爆招標弊案!資格審查疑放水 內部挺身揭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