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是情侶之間的親密行為,但也有可能成為傳播疾病的隱形媒介,黃軒醫師提醒,有4種微生物會透過接吻傳播,且接吻病是真的存在,不過正常健康人不容易得病。
接吻象徵愛意與親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研究顯示,短短10秒的「法式接吻」,會導致伴侶間交換約8000萬個細菌,親密伴侶間的口腔微生物相似度可達34%,儘管多數微生物無害,但部分病原體可能透過唾液傳播。不過有接吻經驗的人也不用過度擔心,正常健康的人是不會容易得病的。
黃軒指出,接吻可能會傳播這4種微生物,分別是:
1.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研究指出,接吻是傳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的主要途徑,可能引發「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俗稱接吻病),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接吻病」真實存在!
2.疱疹病毒HSV-1:一吻定可能終生帶原,全球約37億人感染口腔疱疹病毒,主要透過接吻傳播。病毒潛伏神經節,壓力大或免疫力下降時復發,嘴角水泡破潰時傳染力最強!
3.幽門螺旋桿菌:深度接吻也可能傳播幽門螺旋桿菌,此菌與胃潰瘍、胃癌密切相關。研究追蹤情侶發現,一方陽性者,伴侶感染率增加1.5倍。
4.變形鏈球菌(致齲菌):蛀牙也人傳人?期刊實驗顯示,情侶接吻10秒後,雙方唾液中的變形鏈球菌(致齲菌)相似度提升20%,蛀牙竟成「情侶病」,尤其家長親吻嬰幼兒更易傳播。
黃軒提醒,接吻也有5大事項需要注意:
1.口腔衛生:每天至少兩次刷牙並使用牙線,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的牙齦溝液含1×10⁶ CFU/mL致病菌。接吻前可用含氯己定(Chlorhexidine)的漱口水降低病毒載量
2.避開黏膜破損:口腔潰瘍或牙齦出血時,HIV傳播風險提高0.1-1%。若伴侶有嘴巴疱疹(HSV-1病毒),發病期傳染風險達80%
3.疫苗防護:接種EB病毒疫苗(研發中)可預防「接吻病」,而流感疫苗能降低60%呼吸道病毒傳播。COVID-19疫苗雖不防感染,但能減少重症風險
4.避免高風險行為深吻:伴隨的微量血液交換,可能傳播B肝病毒(HBV),研究顯示唾液HBV DNA濃度可達1×10³ copies/mL
5.環境選擇:酒吧等密閉場所接吻,呼吸道病毒(如鼻病毒)傳播機率較開放空間高3倍
黃軒表示,大家還是可以放心接吻,接吻時可以釋放的催產素,會感到歡愉,也可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18%,建議接吻時避開口唇疱疹發作期,定期口腔檢查+幽門桿菌篩檢,接吻前後也可用含氟漱口水,接吻後30分鐘內避免揉眼睛,防止病毒經結膜感染,若是免疫低下者,則減少深吻頻率,或也能用親吻臉頰替代嘴唇,病原體傳播率會降低90%。
黃軒提醒,「愛情誠可貴,健康價更高」,唯有用健康守護親密關係,才能吻得安心、愛得更久,希望大家透過正確的科學知識與適當的防護,既能享受親密行為的心理效益,又能有效管理健康風險。
【往下看更多】
● 醫起看/煮菜這習慣超可怕!夫妻都罹癌1人已病逝
● 醫起看/比日本還低!越南女性肥胖率「僅3%」專業醫分析「4原因」幫助大
● 醫起看/她常聞到腳臭味! 醫檢查驚呆:塞滿發霉鼻屎
【今日最熱門】
● 小優黑歷史再加一!曾因「嫉妒」排擠愛雅 恐怖手段曝
● 大馬女歌手遇害 男伴「伴屍1天」後遭警破門逮捕
● 柯文哲無法參加告別式?陳佩琪怒轟「這什麼世界」 北所打臉:還沒收到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