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立法院新會期即將於明(25)日開議,藍白在過去一年強推「國會擴權法案」、《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劃法》修惡等一系列「毀憲亂政」的法案,甚至出現史無前例惡搞總預算,送出沒有確切凍結、刪除金額的總預算,引起全台公民發動大罷免反制。
然而,儘管罷免案纏身、藍營區域立委僅剩外島金門的陳玉珍及馬祖的陳雪生暫時逃過一劫,藍白惡法的失速列車似乎並沒有要停下腳步,打算繼續推動許多爭議法案。《沃草》帶大家一起來看,新的會期我們得繼續面對哪些未爆彈?

未爆彈 1:中配六改四
「縮短中配入籍年限」已是國民黨長期的主張,每個新會期總是不停捲土重來、測試台灣人底線。早在中國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時期,就將中配原本 8 年入籍縮改為現行的 6 年,而國民黨又進一步想要求再縮短為 4 年。
上會期首先由中國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提案,引發爭議後遭民進黨提復議擱置。但國民黨南投立委游顥卻重新提案,包括謝龍介、陳玉珍、馬文君、徐巧芯、王鴻薇、魯明哲、邱鎮軍、林沛祥、葉元之、蘇清泉、黃建賓、林倩綺、呂玉玲、林思銘、邱若華、萬美玲、廖先翔都國民黨立委都簽名連署支持。

法案甚至一度傳出要強行一讀,但國民黨自行退回程序委員會。不過游顥也仍未真正撤案,風頭過後是否死灰復燃還未可知。
該提案打著「中配應比照外配」平等的大旗,卻刻意不提中配現在早就已經比其他外配享有更多實質福利的事實。
在停留天數上,中配其實在依親居留的 4 年和長期居留的 2 年,都只需要在台灣待滿半年以上(183天),等於 6 年中每年都能有半年不用在台灣。相較之下,外配在台灣待滿 3 年(半年以上在台)後,只有在第 4 年待滿超過 335 天的情形下,才能只花4年就取得身分證。假如比照中配每年居留半年即可的待遇,外配必須要再 5 年、等於總共需 8 年才能拿到身分證。

更不用提及,像是中配享有歸化不必考試、可帶直系親屬依親並享用健保、不用放棄國籍等規定,待遇都明顯優於外配。國民黨這樣的修法方向,已經引起中國配偶以外的外籍配偶反彈。
未爆彈 2:國家安全戰略法
被質疑架空總統職權、讓立法院掌控台灣整體國安戰略的《國家安全戰略法》,在傳出在本會期將處理。
該案由中國國民黨軍系立委、前海軍司令陳永康提案。黨籍立委陳玉珍、黃健豪、林思銘、鄭天財、鄭正鈐、翁曉玲、洪孟楷、游顥、李彥秀、魯明哲、羅廷瑋、廖先翔、萬美玲、林德福、楊瓊瓔、邱鎮軍、黃仁、王鴻薇、林沛祥、張智倫、謝龍介、陳雪生、涂權吉、羅智強,以及民眾黨立委林國成等人連署。

現行憲政體制下,總統是三軍統帥,能決定國家安全大政方針。但國民黨版的《國家安全戰略法》草案卻將國家安全事項的提出者改為行政院,同時透過質詢、預算報告等設計,使其受立法院監督。
《國家安全戰略法》也利用國家安全威脅「並不一定與國防有關」,將金融、農業、衛生福利、晶片供應鏈等範圍包山包海納入,等於各項領域都可能打著國安的名義,被要求納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的審議範圍,形成無限擴權的「太上委員會」。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也在直播中質疑,這部法案「等於把台灣怎麼做(國際)交際、怎麼發展戰略完全曝光給中國知道!」
未爆彈 3:《選罷法》得票數+1
《選罷法》在被藍白修惡通過「連署需附身分證影本」的修惡之後,藍白又再度提出「罷免票須高於當選得票數」的修法,試圖為了讓自己不被罷免加上雙重保險。
該案由許宇甄、徐欣瑩、蘇清泉提案,由賴士葆、張智倫、游顥、鄭天財、陳雪生、楊瓊瓔、
李彥秀、顏寬恒、吳宗憲、陳菁徽、林沛祥、呂玉玲、林倩綺、鄭正鈐、黃健豪、謝龍介、萬美玲、黃仁、柯志恩、傅崐萁、林思銘、廖偉翔、廖先翔、丁學忠、邱若華、陳超明、黃建賓、翁曉玲、洪孟楷、涂權吉、魯明哲、陳玉珍、陳永康、張嘉郡、邱鎮軍、林德福連署。

民團「經濟民主連合」時任副秘書長許冠澤就在公聽會上質疑,該修法過度訴諸直覺,忽視罷免與大選是完全是不同的母數,全國或地方性大選投票率自然高,但是罷免投票往往只有一方動員,投票率相對低。他表示,大選投票率約為 6-8 成,但目前罷免投票率最高僅 5 成。國民黨要求同意票大於當選票,等於從此宣告台灣人沒有行使罷免權的可能。
目前該法已在 12 月 16 日,被中國國民黨以重重人牆封鎖內政委員會所在樓層、阻擋民進黨立委及所有媒體進入會議室下,花 1 分鐘速速送出委員會,創下史無前列的荒謬議事過程。目前該案等待黨團協商中,也是新會期可能被闖關的惡法。
未爆彈 4:不在籍投票
不在籍投票包括,通訊投票、代理投票、提前投票、移轉投票、電子投票、設置特別投票所等多種方式,在台灣爭議多年。尤其在近年中國滲透威脅日益嚴重下,若是不在籍投票無法滿足「秘密投票」原則,再搭配上中國最高可判死刑和無期徒刑的「台獨 22 條」,恐成民主大災難。

然而,民眾黨團將此案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民眾黨立委麥玉珍甚至直接提到:「境外投票是台商很需要的。」
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羅承宗受訪就曾表示,不在籍投票中的「電子投票」可能有中國因素、駭客干擾疑慮。他強調,選舉不是要追求形式上的酷炫,更重要的是「信任」,投票攸關民主程序,必須慎重看待。
資安學者、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也發文警告,在民主的政府,權力是由選舉的秘密計票造成政權轉移。接受政權轉移人與當事人必須是百分之百肯定選舉結果的公平公正:對獲勝者的合法性質疑,可以破壞這個國家的政治生態,甚至帶來暴動和革命,或是外國勢力的藉機入侵。選舉的公正性只能通過公開選舉程序,公開向民眾驗票才能成功,就是所謂的民主控制可以得到保證。
李忠憲強調,為了方便和效率破壞可靠度的作法,不一定是進步。台灣目前的選舉,雖然有些逆流,但整體而言非常穩健可靠,「信任」是非常珍貴的,什麼都無法取代。
未爆彈 5:終止公教年改
藍白已在上會期攜手先將警消年改停止,甚至新法讓基層員警月退將比公務員最高職等的次長還高。

中國國民黨已承諾多個公教團體,先會期會把終止公教年改的《公教人員退休撫卹法》修法列為新會期優先法案。民眾黨立委張啟楷受訪時也表示個人支持,但還要看黨團意見。
「給付金額,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研究年金制度 20 年的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林宏陽指出,世界各國公務人員以及普遍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都不斷在調降當中。
林宏陽說,尤其必須考慮社福政策的完善,能取代退休後對於現金的需求。像是台灣有健保、職災保險等社會安全制度,還有一些福利、給付等,這在過去其實都很欠缺。過去將所得替代率設得比較高,是有其時代背景。
銓敘部長施能傑也呼籲,年改是橫跨藍綠執政的共識,當時需要改革有 3 個主因:第一,基金會用罄;第二,月退休所得跟現職所得差距太近;第三,起支年齡太早。所以從前總統馬英九到蔡英文任內,都一直在處理,目標是讓基金用罄能夠延後一世代、月退休所得更合理。
施能傑強調,若停降所得替代率,將導致年改收支失衡,到時候只能「調高費率」,最後影響到的會是現職軍公教人員。
未爆彈 6:恢復「公投綁大選」
「公投綁大選」已經在 2021 年底的公投中被否決,如今中國國民黨立委羅智強卻又以「反廢死公投」想讓公投綁大選復活,被外界解讀為要替中國國民黨 2026 年的地方大選抬轎,以公投干預大選。

公投與選舉到底應該要脫鉤或合併舉行比較好?這個問題長期在台灣爭論不休,然而 2018 年的公投合併地方大選,卻是場災難。公投案數過多、模糊議題焦點,甚至投票時民眾只是看著小抄投票、投票時間冗長導致邊投票邊開票等亂象,隔年 2019 年修法將公投與大選脫鉤。
中選會副主委陳朝建就建議,依照公投新進國瑞士的經驗,公投和大選應該分開辦理,案件數也應該有上限,好讓選務機關有合理籌備期間,也讓民眾可以理性思辨。要維持選務乃至國家的安定,還是要公投、大選分開舉辦比較好。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指出,公投特徵在於非黑即白、沒有保護少數,因此公投很重要,但不能毫無節制。他質疑,公投重點在於充分審議、充分資訊,創造與維繫形成公民自由意志的最大空間,過度聚焦在哪天投票,是否搞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