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部分報導指出,中國恐利用俄烏終戰插足,與美俄瓜分世界。歐洲駐台記者曾樂昂(Julien Oeuillet)投書強調,「中國侵台與否,在於美國」是北京論述;中國數十年威脅台灣,與誰在白宮無關。
俄烏戰爭24日屆滿3年,美國總統川普突然扭轉對烏克蘭政策,與俄羅斯關係融冰,使全球不僅關注川普如何快速讓戰爭落幕,更擔心俄烏終戰方式,將決定由誰來主導國際新秩序。
部分分析師與媒體開始將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丁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列為「新三巨頭」,將當前局勢套上過去的歷史,也就是可能的「雅爾達密約」再現,認為習近平將利用川普撼動跨大西洋聯盟,成為「雅爾達2.0」和世界新秩序的共同創造者。
不過,比利時駐台記者曾樂昂23日在印度《第一郵報(Firstpost)》投書,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指涉「雅爾達2.0」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信號,甚至最好忽略所有對比當今局勢與過去的報導。他解釋,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是美、英、蘇決定被納粹德國佔領土地的會議,其後導致歐洲分裂為蘇聯陣營和親美地區,因此「雅爾達」也成了「國際領袖瓜分世界」的同義詞。
有分析師認為,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將私下瓜分世界;政治漫畫家也把普丁、習近平和川普畫為史達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每個人都盯著自己想要的目標:普丁是烏克蘭、習近平是台灣,川普則是格陵蘭或巴拿馬。「除非你剛好住在上述地區,否則這樣的諷刺頗具娛樂性,但這與事實相距甚遠。」曾樂昂認為,雅爾達關乎成立聯合國、如何擊潰敵人及後續處理,而這都不適用現在的情況。
曾樂昂強調,這樣的比較隱藏著危險含義,也就是以為中國如何對台灣,美國都要負起責任。「但這是錯的,也是中國希望你這樣相信的。」他在文章中寫道,「事實是,即使川普突然間成為世界上最有原則的主權與民族自決捍衛者,也不會改變習近平的目標;即使美國試圖安撫中國,北京仍然會加強掌控。」「若你相信川普在格陵蘭或巴拿馬的立場,對中國面對台灣的侵略性有任何影響的話,那你就是沒有注意中國過去數十年的所作所為。若你認為川普放棄這樣的野心,就能讓習近平重新審視台灣,那你是在妄想。」
曾樂昂表示,他並非想批評川普或替他說話,只是在提醒讀者,「無論誰執掌白宮,都無法影響中國對台灣的行動;否則,就只是把責任從真正的侵略者身上轉移。」他說,川普有很多可被批評之處,道德準則也相當可議,「但他沒有控制中國共產黨或人民解放軍。」他強調,當普丁或習近平下令軍隊前進時,他們是負起全責的人,「任何表示他們被迫或被鼓勵,才會有此行動的論述,就只是企圖為他們脫罪。」
曾樂昂曾任職比利時法語廣播電視台(RTBF)、澳洲特殊廣播服務公司(SBS),他分析,強迫對比歷史的趨勢,不僅容易誤導,也具有反效果,對於理解如今獨特的地緣政治地景,一點幫助都沒有。另外,曾樂昂也指出,如今「媒體太過強調政治人物所言,而非他們所做的。」這在研究川普上,特別容易造成問題,因為他格外喜歡煽動性言論,川普的策略就是透過丟出「言詞手榴彈」來主導敘事。
曾樂昂認為,仰賴歷史重複性是危險信號,應專注領導者的所作所為,而非他們所言。「如此一來,結論就很明顯了:川普關於宣稱擁有另一塊領土的言論,對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任何影響。」他在《第一郵報》的文章分析,重複歷史比喻,只會幫中國進行心理戰,給人留下台灣的命運已成定局的印象,讓人以為美國不會保衛台灣、以為台灣與自由世界應該直接放棄,而美國其實跟莫斯科、北京差不了多少 ,而這些論點都是中國努力不懈推進的敘事,為的就是要削弱目標並助長侵略行徑。他表示,仔細觀察,便可發現美國把重心轉移到印太地區。
駐台獨立記者曾樂昂,曾長駐立陶宛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製作的節目屢獲國際獎項提名。報導與評論見於《雪梨先驅晨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比利時《自由報(La Libre)》、《布魯塞爾時報(The Brussels Times)》等,亦有多本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