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政治學系與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21日舉辦「兩岸觀光重啟的機會與挑戰」座談會,與會的大陸委員會沈有忠副主委表示,兩岸觀光是最能達成共識的問題,但不管是陸客來台或國人前往中國觀光,規範與標準雙方有各自不同的考量,我國民眾對於是否開放陸客來台也有不同的看法,尤其不能忽視包括中共軍機繞台、懲獨22條通過等風險的客觀事實。
這場座談會邀請大陸委員會沈有忠副主任委員、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主任、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林子立主任,以及各界官學界先進共同討論兩岸觀光開放的議題。
陸委員會副主委沈有忠表示,政府也理解業者非常期待兩岸恢復觀光,不過兩岸之間對於「先協商、再開放」還是「先開放、再協商」仍有不同意見。他提到,在過去大陸旅客來台確實帶給台灣不少的經濟效益,然而對於業者而言並非雨露均霑,更甚者出現中國大陸在台灣進行一條龍的服務,也出現旅遊業者削價競爭降低旅遊品質的情形。
沈有忠認為,兩岸中斷觀光交流時隔多年,當前有機會重啟觀光交流必須把握,但政府和業者也不能忽視兩岸情勢改變的客觀事實,包括中共軍機繞台、懲獨22條通過等風險。透過官方授權的「小兩會」(台旅會及海旅會)進行溝通,有助於確保旅遊安全與穩定,兩岸也可以朝向更為健康永續的旅遊環境。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張峻豪教授認為,兩岸的觀光交流本質上是一種惠台政策,從業者的角度來看,重啟觀光交流會喚起2008年到2016年的榮景,但對比過去對等、公平的情況,現在兩岸情勢的客觀條件出現轉變,我國面臨更為不對等的關係。
張峻豪教授認為,現在中國開放赴台的旅行社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中國特許的旅行社需要配合政府政策與主張,假設真的開放兩岸觀光,陸客來台可能跳過某些縣市,也對國內旅遊品質出現排擠效應,造成各個縣市的觀光發展不均等。
東海大學陸研中心林子立主任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出發,蔡英文執政的前三年兩岸觀光交流並未中斷,2019年中國單方面停止陸客訪台,是因為當時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兩岸關係的互動無可避免的會出現政治問題。他認為北京主動出擊開放旅遊具有政治目的,試圖分化台灣社會的對立,而政府應該避免過度的政策防堵。現在觀光交流出現契機,正是時候展現積極正面的態度,特別是「小兩會」的角色,對於保障業者與消費者的權益至關重要。
與會學者表示,從台灣的旅遊消費市場來看,政府沒有補助業者進入高端消費的市場,以及Z世代不願意留在國旅等因素,讓民間業者對於開放陸客有更多期待。與會學者近一步指出,政府應該邊協商、邊開放,整個職權還是由中央所主導,或許可以限制特定的團費或餐費價格,以減緩民間的怨言並提升旅遊品質。
與會業者表示,業界期盼政府在溝通對話與開放交流之間達成平衡,也提到政府所設定的觀光目標人次應該確實估計,否則容易讓觀光業者對於旅遊人次出現不切實際的想像,進而過度放大陸客不來台灣的影響。也有業者表示,國內觀光產業不振,易讓有心人士刻意簡化問題,歸責於陸客未開放,兩者不應相互掛勾,政府除應加強政策說明外,也應積極輔導國內業者及提振國內旅遊。最後有業者指出,過去陸客來台所造成價錢扭曲的問題,例如削價競爭、免團費的購物團造成國內旅遊的負面影響,也期待未來開放時能夠提升旅遊品質,加強觀光的基礎建設以及行銷台灣的觀光產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