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11 日,有吹哨者透過《上報》爆料指出,有來自中國政府背景的中資企業透過第三地新加坡繞道來台承接國泰世華銀行的信用卡核心資訊系統升級專案,並提供相關人士的合照作為證據。然而國泰世華銀行隨後的聲明中並未否認已與爭議核心的「新加坡商認和科技」(AnyTech)簽約,僅主張該公司「檯面上非屬中資」,不僅引爆網路爭議,更讓用戶高度關切。
新加坡商認和科技台灣分公司,與國泰世華銀行合作信用卡核心系統。圖為江融信公司董事長花建和、認和科技創辦人劉丹彤、國泰世華副總王志峰開會時合影。圖/翻攝自上報 [1]
最奇怪的事情是,國泰世華銀行對外聲明雖然貌似強硬揚言提告,卻並未否認吹哨者具體指出的證物:在信用卡核心現代化專案啟動會議上,驚見「中國財政部關係企業北京江融信公司董事長花建和」來台參與會議,並與據認是北京江融信所屬新加坡認和科技創辦人劉丹彤、國泰世華銀行資深副總經理王志峰在國泰世華銀行所拍下的團體照。
此外,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吹哨者還指出,實質為紅色中資的新加坡商認和科技另外還接觸了中信、富邦、上海商銀等銀行。
馬上有不少網友說:「中國信託不意外。」為何中信會得到如此評價?
銀行:曝險中國,或者受中資控制?
2014 年四月,太陽花運動進入尾聲時,馬英九政府的金管會不得不發新聞稿 [2]回應這兩個問題:「服貿開放中國的銀行對臺灣的金控持股可到 10%,臺灣有半數金控最大股東持股不到 10%,我半數金控恐被中資控制」、「臺灣的金融業持有人民幣及中國債權約兩兆台幣,如此集中、曝險過高,政府不做風險控管,卻還鼓勵企業投資」。
當時金管會的解釋十分奇怪,其中包括:「中資參股投資我國金融控股公司,須經被投資機構經營者評估及董事會審議,不會輕易喪失其經營權」、「中資也不見得想買台灣銀行」、「本國銀行對中國跨國國際債權只有 649 億美元」、「《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已明定投資上限」,換句話說,金管會表示,他們依法會限制台灣銀行投資中國,但至於中資想不想買台灣銀行,他們覺得「要看台灣董事會啊」、「主管機關也會意思意思看一下啦」、「台灣的銀行應該中國也不會想買吧」。
這種對中國威脅非常消極且無危機意識的態度,就算不是直接也是間接導致了 2016 年政黨輪替。當然,當年高喊反服貿的柯文哲跟黃國昌已經變了個樣。不過有些問題卻換了一種面貌留存下來。
兩岸中信一家親
2014 年左右,台灣多個大型金融集團都曾發生中資爭議。其中,中國信託金融控股(中信金)就首先開創了被稱為「中國布局大躍進」的參股國內金控首例。據報導 [3],中信金在 2015 年以人民幣 23.53 億元收購「中國」中信集團旗下所屬孫公司信銀國際(中國)100% 股權。同時「中國」中信銀行以新臺幣 131.84 億元採私募方式入股中信金控,取得約 3.8% 股權,並在 2016 年 6 月份的股東會獲得通過。
此舉引發經民連等民間團體的擔憂,認為可能導致政治力量介入,影響個人資料、貸款決策,甚至新聞自由。然而,當時中國仍在經濟無限崛起的最後幻夢之中,中國資本與曝險中國並不如現在這樣人人都有警覺心。
2016年中信金控公司今日股東會再次討論中國中信銀行入股中信金控之私募案,經濟民主連合等團體至圓山飯店會場外抗議,高喊「反併吞,拒中信」。圖/翻攝自台灣經濟民主連合網站 [4]
意外的,儘管當時多家媒體都曾大力宣傳報導「兩岸中信」一家親,但最後這項參股案並沒有落實。我們並未能得知是哪個環節阻止了中信金的中資參股,是彼此合作自然破局,還是政府審查未過。但至今中信金仍是台灣曝險中國最嚴重的企業。
2023 年,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幾乎跳水,中國碧桂園和中植系接連出事,由於中信金對中國曝險占淨值達 53%,為國內最高曝險,導致中信金總經理不得不出來說一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情,諸如「中信的前十大放款的中資都是大企業,風險可控」,「不會上演中國版雷曼風暴」等等。
與此同時,全體台灣金融業都在努力減少對中曝險。由於中國經濟前景不明,金融業調節投資部位與授信趨於審慎,對中國曝險持續走降。金管會於 2024 年 8 月揭露金融三業對中國曝險規模下滑至新台幣 1 兆 206.68 億元,年減 1,000.18 億元,還有繼續減緩的趨勢。同年 11 月,金管會再度公布金融三業對中國曝險總額降至 9,691.87 億元,年減 12.7%。其中,以本國銀行對中國曝險年減 1,231.18 億元最劇烈,保險業對中國曝險年減 187 億元,證券期貨投信投顧業對中國曝險微幅年增 4.77 億元。
什麼是曝險(Exposure)?
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對特定市場、產業或客戶的風險承擔程度,通常是指該機構投入的資金可能面臨損失的風險範圍。
對中國曝險 → 指銀行或金控公司在中國市場的貸款、投資、資產配置,若中國市場發生經濟動盪,這些資產可能面臨損失。對產業曝險 → 例如銀行對「房地產業」的曝險,代表該銀行有多少資金借給房地產相關企業,若房市崩盤,銀行可能遭受損失。對個別企業曝險 → 例如某銀行對「恒大集團」的曝險,就是該銀行借給恒大的金額,若恒大破產,銀行可能損失這筆貸款。
曝險數字的計算方式
通常曝險會用金額(如新台幣億元)或占銀行淨值的百分比來表示,例如:
中信金控對中國的曝險占其淨值的 53% → 意思是如果中國市場發生問題,這些資金可能受到衝擊。
某銀行對台灣房地產業的曝險達 3,000 億元 → 代表該銀行有 3,000 億元的放款或投資在房地產產業,若房市下跌,銀行可能受影響。
曝險越高,代表潛在風險越大。
若曝險集中在單一市場(如中國),該市場的金融風險可能對該機構造成較大衝擊。銀行通常會透過風險控管來降低曝險,例如提高放款標準、分散投資標的等。
簡單來說,曝險就是一種「風險暴露程度」,越高代表金融機構可能承受的潛在損失越大。
中信金與國泰金,何者曝險中國更高?
當談到台灣金融企業如何受到中國影響時,除了把關資安不讓中資企業外包之外,顯然更重要的還是資產曝險中國程度、中資持股的比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信金與國泰金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兩者在對中國市場的曝險程度與結構上仍存在差異。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中信銀行對中國的曝險金額達到其淨值的 53%,在台灣各銀行中位居首位。相比之下,國泰金控在中國的總曝險部位約為 4,000 億元新台幣,其中放款約 800 億元、股票債券投資 3,200 億元。就比例來看,中信銀行的曝險比例比較高,此外,以絕對曝險金額來看,中信銀行也以 1,682 億元穩居國內第一對中曝險王。
富邦也是中國曝險王?
截至2023年6月底,中信銀中國曝險金額達淨值的53%,位居各銀行之冠;不過,中信金(2891)總座直接點名,富邦應該才是國銀在中國曝險最多,因為旗下的富邦華一銀行是子行,授信放款未算入曝險。圖/翻攝自自由財經 [5]
吹哨者提到的另一家潛在可能使用 AnyTech 的銀行是富邦。根據金管會至 2023 年 6 月底的公告,台北富邦銀行對中國曝險金額為 1,000 億元,僅次於中信銀排名第二,曝險占淨值比為 40%、排名第四。
與此同時,富邦金主動公布金控對中國曝險達 8,402 億元。其中,5,000 億元屬富邦金中國子公司華一銀行的資產,若「資產負債相抵」,對中國整體淨曝險約 3,283 億元。因為目前對中國子行只計投資不計存放款的曝險,因此富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恐怕才是國銀對中曝險規模最大的。
最後一個被點名的上海商銀(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近年來行事謹慎並未登上對中曝險王前四名,最後一次上榜已是 2015 年 [6],當時與台北富邦銀行以及臺企銀並列第一。然而,上海商銀的資安管理卻有問題,因為外流 1.4 萬筆用戶個資且未能及時補救,而在 2023 年時創下金管會罰款記錄 [7],被罰一千萬台幣。
統整上面的資料,可以發現,吹哨者吹的對象若非本來就是「對中曝險王」,就是過往資安判斷上有過問題的銀行。不過,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太嚴重,目前所有對中曝險王也都在想辦法減少對中國曝險。
國泰世華信用卡系統的中資疑雲
上面的中國曝險問題某方面來說解釋了目前台灣各大銀行潛在受制於中國的危機,不過這跟主動採用有中資疑慮的信用卡系統,又是兩件可能相關但不相同的事情。金融科技不僅涉及用戶私人資料,更與其資產保障、消費記錄直接相關,且國泰世華有將近 750 萬張信用卡流通於市面,2024 年光是 1 到 11 月簽帳金額就超過 6,908 億元,因此,不僅國泰世華有義務對國人進一步解釋,經濟部與相關部會更應揚棄現行審查企業是否屬中資時過於寬鬆的「控制能力標準」,改採「重大影響力標準」。
國泰世華聲明內容宣稱自己「符合法規」,並且反過來主張經濟部投資審議司並未把新加坡商認和科技列為中資名單,事實上並未解釋到什麼疑問,反而極有可能是利用現行法規的不完備,而非真能證明新加坡商認和科技與中國財政部關係企業北京江融信無關。若要說這份聲明有什麼意義,大概是提醒我們「該去罷免然後積極修法」了。
2022年國泰世華銀與蝦物購物合發聯名卡時,就曾扯入中資疑慮。金管會當時曾調查是否涉及國安及個資維護等問題。圖/翻攝自工商時報
在中資認定問題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 73 條以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第 3 條不足以因應狡猾多變的第三地繞道手段,按照現行法規,中資的定義為「直接或間接持有該第三地區公司股份或出資總額逾百分之三十」,或「對該第三地區公司具有控制能力」,前者由於中資根本不會笨到直接持有超過 30% 的股份,多會透過開曼群島等地再洗幾手,實質上根本過濾不了類似「新加坡商認和科技」這樣資金往上追會出現開曼群島的公司;後者依照經濟部投資審議司公布的辦法,需要「超過半數之有表決權股份之能力」,在現在的國際政治格局中,也只能算是聊備一格,而無法應對中國這樣比較特殊的國家。
僅因為法規於認定「中資」時,採取的是緩不濟急掛一漏萬的「控制能力標準」,而不是能夠防禦中國政府惡意入侵的「重大影響力標準」,並不表示新加坡商認和科技真的安全無虞。
而讓人更疑問的,可能是中國財政部關係企業北京江融信公司董事長花建和為何「C 位」合照?台灣每年產出這麼多資訊工程師,有這麼多具備良好技術與信譽的金融科技公司,國泰世華何以情願讓寶貴的資安蒙上中國陰影?
這不也是一種報表上看不到的曝險中國嗎?
[1]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1&SerialNo=223597
[2]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404140002&toolsflag=Y&dtable=News
[3]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202062342/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7000047-260202
[4] https://www.edunion.org.tw/newsrelease/%E3%80%90%E6%96%B0%E8%81%9E%E7%A8%BF%E3%80%91%E6%8B%92%E7%B5%95%E3%80%90%E4%B8%AD%E5%9C%8B%E5%A4%AA%E5%AD%90%E9%BB%A8%E5%85%A5%E8%82%A1%E4%B8%AD%E4%BF%A1%E9%87%91%E6%8E%A7%E6%8D%B2%E5%9C%9F%E9%87%8D-2/
[5]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603946
[6]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10196
[7]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3112803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