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案後立逃回母國 訪日外國人「打了就跑型」跨國犯罪增加
近年來,訪日外國人犯罪頻傳,特別是短期滯留日本、犯案後就立即逃回母國的「打了就跑型犯罪」越來越引人關注。日媒《ABC 電視台》在上(1)月 30 日製作新聞特輯,深入調查背後因素。
刑案記者認為,近年觀光熱潮、日本刑罰過輕,都可能讓日本會成為這類犯罪的目標,日本警方則指出「初期偵查」是破案重點。
1 月 16 日,兵庫縣芦屋市的寧靜住宅區發生了一起駭人事件。一名被委託前來洗車 35 歲男子遭兩名男子持類似鈍器的物品毆打,腹部及腿部更遭利刃刺傷,傷勢嚴重,需三個月才能完全康復。嫌犯搶走被害人的智慧型手機後,駕駛一輛紅色車輛逃逸。根據車牌資訊,該車輛是在關西機場租來的。
警方透過「N 系統」自動車牌辨識來追蹤嫌犯逃亡路線,發現車輛駛向關西機場。兵庫縣警方隨即請求大阪府警方協助埋伏,最終在機場成功逮捕嫌犯。
這兩名現年皆為 58 歲的馬來西亞籍嫌犯被以「強盜殺人未遂罪」逮捕。據調查,兩人是受人指使來日本行凶,他們在犯案前幾天抵達日本,且原本鎖定的目標是另一人,卻因認錯人而襲擊了被害人。
受指使到日本刺傷人的兩名馬來西亞籍男子,被日本警方依強盜殺人未遂的罪嫌逮捕。(圖/YouTube 截圖)
日本警方在1月31日逮捕另一名住在案發現場附近的中國籍嫌犯,據說他與那兩名馬來西亞人是共犯,是他告訴他們要去哪裡刺殺對象。
「打了就跑型犯罪」增加 日本警察廳示警
日本警方稱這類透過短期簽證入境日本,犯案後立即逃回母國的單次犯罪是「打了就跑型犯罪」。日本警察廳警告,這類型的跨國犯罪問題正日益嚴重。
警察廳舉出的代表性案例是 2007 年 6 月發生的粉紅豹強盜事件,當時在東京銀座的一家珠寶店被搶走價值 2 億 8,000 萬日圓的首飾,犯案的是兩名蒙特內哥羅籍的男子,他們是跨國武裝珠寶強盜集團「粉紅豹」成員。
嫌犯在犯案後立即逃往國外,日本警方立即透過國際刑警組織(ICPO)發布通緝,在他國抓到這兩名嫌犯後,ICPO 將其中一名引渡至日本。
日本警察廳2010年發佈的《警察白書》中,針對犯罪的全球化製作了特別單元,並提到了「打了就跑」犯罪的例子。圖中的案例是發生在2007年,當時兩名蒙特內哥羅籍的男子在東京的珠寶店,對著店員噴催淚瓦斯後,竊走價值2億8000萬日圓的首飾,並在犯案後立即逃出日本。而他被認為是在世界各國盜竊珠寶的國際武裝強盜集團「粉紅豹」的成員。(圖/警察白書)
觀光熱潮讓犯罪集團更容易行動
包含這類「打了就跑型犯罪」等的外國人犯罪案件正逐年增加。根據警察廳的數據,2013 年訪日外國人涉及殺人、強盜等重大犯罪的立案人數為 196 人,而 2023 年則增至 419 人,超過兩倍。
關注國內外犯罪案件的石原行雄記者指出,這與2014 年以來的「外國觀光客暴增」有關。隨著街上外國遊客變多,犯罪集團也更容易混入其中,讓「工作」更加順利。
他提到如果犯罪為組織化運作,即使幕後指示者身在日本,實際行動的成員在犯案後立刻逃離日本或返回母國,而能全身而退,警方也就難以將整個組織一網打盡,導致犯罪集團能夠「持續在日本作案」。
日本刑罰過輕 成為犯罪集團的溫床?
石原進一步指出,日本與部分國家的刑罰落差也是犯罪增加的原因之一。「很多在某些國家屬於重罪的罪行,在日本可能只算輕罪」,導致即使嫌犯被捕,只要在日本無前科,往往能獲得緩刑,得以迅速返回母國,讓犯罪集團更容易招募成員,使得「犯罪者的供應源源不絕」。
去年 8 月,大阪心齋橋商店街也發生一起「打了就跑型犯罪」。一名男子以作為顧客進入銀樓,隨後刺傷店員,並搶走一款售價約 6,200 萬日圓的高級手錶後逃逸。被刺傷的 30 歲男性店員最終傷重不治。
案發 2 小時 30 分鐘後,警方在關西機場逮捕了現年 28 歲的中國籍嫌犯,他後來被以強盜殺人罪起訴。現場附近的監視器畫面顯示,這名男子在犯案後將疑似凶器的刀丟在空地。在他前往關西機場的路上,警方在他身上發現了回國的機票。
近期關西地區接連發生「打了就跑型」的嚴重案件,前大阪府警刑警中島正純強調,「初期的偵查」極為關鍵。
一旦犯人成功逃往海外,就需要經過多重手續請求他國協助找尋犯人,使得調查將變得極為困難,因此,他說未來須進一步利用監視器與 N 系統等科技設備追蹤嫌犯,加強「符合時代需求」的偵查手段,以確保嫌犯無所遁形。
參考新聞連結:2025/02/10 ABC 犯行後すぐに母国へ逃走!来日外国人による「ヒット・アンド・アウェイ型犯罪」が増加!日本はなぜ狙われる? [1]【来日外国人の凶悪犯罪が増加】犯行後すぐに母国へ逃走 なぜ日本が狙われる?ヒット・アンド・アウェイ型犯罪【ウラドリ】 [2]
[1] https://abc-magazine.asahi.co.jp/post-44715/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si=jgoONawClaErCaF8&v=QLHGxVOfVgA&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