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3S)公布最新報告,今年(2025年)1月全球平均地表氣溫達攝氏13.23度,創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月,較工業化前高出攝氏1.75度。專家原本預測,1月氣溫可望因去年底啟動的反聖嬰現象而稍微下降,但仍創下新高。專家分析認為,海溫持續上升與未減緩的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是減弱反聖嬰現象降溫效應的主要原因。
極端氣候導致全球氣候異常,自2023年起,全球受到聖嬰現象(El Nino)影響,異常氣候重創農業、交通、觀光,儘管聖嬰現象的威力至去年(2024年)下半年逐漸消退,但反聖嬰現象(La Nina)又接踵發生,之前淹水的地方可能變成大旱,而之前乾旱的地方可能大量降水。
根據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新聞稿與《France 24》報導,C3S氣候科學家原本預計,去年1月聖嬰現象達到頂峰後,地球將漸轉轉入相反的反聖嬰冷卻階段,全球異常高溫的異常狀況將會減緩。但全球均溫卻一直徘徊在接近創紀錄甚至創紀錄的高溫,這引發了科學家們的爭論。C3S氣候科學家尼可拉斯(Julien Nicolas)指出:「這確實讓人有點意外……我們並沒有發現如我們預期造成全球氣溫下降的冷卻效應,連短時間暫時的抑制都沒有」。
英國氣象局氣象預測主管史凱夫(Adam Scaife)表示:「如果幾個月前你問我『2025年1月與2024年1月相比,氣溫會如何?』我的預測會是『更涼爽』」,「但現在我們發現不是這樣,而且我們真的不知道為何會這樣」。C3S氣候策略負責人柏吉斯(Samantha Burgess)也表示:「2025年1月是另一個令人驚訝的月份,儘管熱帶太平洋出現了反聖嬰現象,對全球氣溫產生了暫時的降溫作用,但氣溫仍創下了過去2年同期最高紀錄。C3S將繼續密切監測整個2025年的海洋溫度及其對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柏吉斯認為,由於海溫升高、溫室氣體過多等原因,即便反聖嬰現象得以完全發展,可能對抑制全球氣溫上升的效果仍有限。
C3S指出,根據赤道太平洋部分地區的當前氣溫,可確認此次反聖嬰現象的冷卻進程正在減緩或已經停滯,目前預估將維持到春季中後期,之後就會減弱至中性狀態。美國氣候研究組織柏克萊地球(Berkeley Earth)與英國氣象局的科學家預測,因反聖嬰現象發展緣故,2025年將比2024、2023年略為涼爽,但可能成為有史以來第3熱的年份。
根據往年經驗,在反聖嬰現象發生的當年冬季,亞洲東部地區易出現降水偏少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菲律賓附近的氣旋環流異常,亞洲東部地區受偏北風影響,水汽輸送偏弱,造成降水偏少。C3S的數據顯示,2024年入冬以來,由於反聖嬰現象出現,多地降水已明顯偏少,包括華北東部、華東、華中東部、華南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往年同期減少達八成以上。
而從全球來看,南美洲沿岸國家如阿根廷,通常降水也會變少,反之印尼、澳洲東部則是雨水增加(澳洲正在發生洪水)。若反聖嬰現象長時間持續,非洲中部、美國東南部等地往往發生乾旱,巴西東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易出現洪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