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法案主張台灣作為全球第21大經濟體,且為美國第10大貿易夥伴,應當在IMF擁有發聲權。金映玉強調,台灣的經濟實力不容忽視,美國不能再讓中國壓制台灣的國際空間。她認為,IMF作為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機構,應該以經濟實力和貢獻作為衡量標準,而非受政治因素影響。葛林則表示,台灣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的加入不僅符合自身利益,更有助於全球金融穩定。他認為,美國應積極為台灣發聲,確保這個重要的經濟體不被國際機構排除。
根據該法案,美國政府應促使IMF接納台灣為正式會員,允許台灣參與全球金融決策,並確保IMF對台灣的經濟政策進行定期評估。此外,法案也強調應提供台灣民眾在IMF的工作機會,並允許台灣獲得IMF的技術援助與培訓,以進一步提升台灣的金融能力與國際影響力。
IMF會員資格問題一直存在爭議,部分人士認為必須是聯合國會員才能加入,但法案舉出科索沃的案例作為先例。科索沃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卻在2009年成功加入IMF與世界銀行,這顯示聯合國會員身份並非唯一門檻。台灣雖然不是IMF成員,但已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一員,應該享有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同的待遇。
此外,台灣的外匯存底實力也成為支持該法案的重要依據。根據美國財政部2020年的報告,台灣擁有4,719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高於印度、韓國、巴西等主要經濟體,顯示其財政穩定性和經濟實力不容忽視。這些數據證明,台灣的加入將為IMF帶來更大貢獻,而非負擔。
法案還回顧了台灣與IMF的歷史關係。在聯合國承認中國後,台灣仍在IMF維持會員資格長達9年,甚至在1980年中國正式入會後,仍有16名台灣籍員工留任IMF。美國當時的IMF執行董事克勞斯(Sam Y. Cross)也曾公開支持台灣與IMF保持關係。這些歷史紀錄顯示,台灣與IMF之間一直存在某種程度的合作,完全將台灣排除是不合理的。
若該法案在眾議院通過,仍需獲得參議院支持,並經美國總統簽署後才正式生效。然而,過去類似法案多次在國會受阻,未能完成立法。這一次,隨著美中競爭加劇,國際局勢變化,美國國會是否能突破僵局,助台灣在國際金融領域取得應有地位,仍有待觀察。這項立法不僅攸關台灣的國際參與權利,也象徵美國對印太區域盟友的承諾,可能對中美關係帶來進一步影響。
【原文出處】美跨黨派議員提《不歧視台灣法案》 挺台返回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