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洪藝晅/桃園報導】睽違9年再度登場桃園的2025台灣燈會,兩個展區將分別在2月7日與2月12日開幕。這次燈區結合棒球場與領航站的場景概念,把燈區打造成夢幻球場。從主燈區的本壘,到一二三壘,還有投手丘和看台區,閃爍燈光將點亮棒球場之夜。現代科技副燈,則是機場塔台造型,結合燈光、剪紙藝術與音樂,用視覺與聽覺,傳達桃園航空城意象。
《客新聞》記者1月中直擊高鐵桃園站前廣場的施作現場,記錄下主燈組裝的模樣。正值寒流來襲,空曠的工地上,刺骨冷風唰唰地吹,工人們穿梭在無線符號的「蛇身」當中,幾台吊臂圍繞四周,圓形底座裡的神祕空間,架著高高的梯子。從下仰望,6層樓高的主燈,有股震撼力。
在主燈施工上,長期與李明道合作、當天在案場忙進忙出的工程師傅林思翰說,鐵件部分投入了約40名工人;LED面板則請來20位龍華科技大學動畫系學生幫忙。一個燈點就要打一個洞,再一顆顆把燈塞進去,十分費工。由於LED為單點單控,這次主燈共用16萬顆燈,也就有16萬個按鈕位置要留意。
林思翰說,這次主燈的複式曲面很複雜,LED皮層也無法吻合。每一支桿件都不是單向曲度,有3D扭轉、180度翻轉等等,加工和投影上非常困難,每一片面板拼裝的方向,非常考驗邏輯,需要計算清楚。
這次統籌策展的專業營建管理人(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PCM)林立涵,從2019年到現在,連續參與五屆的台灣燈會工作。他坦言,每年都遇到的挑戰就是「場地適應」,在不同的地區,用有限的燈飾策展並年年創新,是最困難的。
「每屆燈會要發想不同的概念。兼顧中央的國際化與在地文化,取得平衡同時,還要做出差異,對團隊來說是一大考驗。」林立涵說,目前觀眾最喜歡的是,參觀時與展品的互動性。
林立涵說,燈會從每年4月就開始啟動規劃,設計主題定案後,每個燈區再個別發包,讓投標廠商按照設計施作,每個燈區效果才會連貫;直到隔年3月撤展,一切才算完美落幕。台灣燈會雖僅是短短兩週的活動,實則耗費一整年時間執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難題。
今年台灣燈會一項特別之處是「全燈區管線地下化」,從機房挖洞配線再貼皮;與往年相較,地上少了壓線板,更為美觀和安全。為了因應永續與節能,每個燈區都要有環保措施,比如主燈區使用廢物再利用的燈材。另外,過往與建商租借場地,需要刨除瀝青再返還,今年特別達成無須刨除協議,減少環境負擔。
林立涵指出,過去總是用當年生肖作為主燈造型,美感與意義受限。今年主燈以長久保留的「典藏作品」為目標;在燈會結束後,希望主燈能有機關認養、變成常駐的裝置藝術,不浪費投入心力與經費的作品。有鑑於此,這次主燈有特別做小一點,為了更容易找到後續安置的腹地。
往年台灣燈會平均吸引千萬人次,今年再度移師桃園高鐵站前廣場,大眾運輸便利,林立涵預測人潮會破紀錄。交通規劃因此成為一門大學問,他說,從高鐵站門口走出來,就是燈區主要迎賓門,屆時會封路。推薦觀眾沿著主辦單位安排的動線參觀,就好像到樂園一樣,不錯過任何設施最盡興。
「看到最後閃閃發光的成果,民眾玩得很開心,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林立涵說,這是讓他繼續做下去的最大動力。儘管每年都會接收到負面評論,像是嫌棄競賽花燈不好看、或是有人跌倒而質疑場地規劃,還有認為廁所不夠、美食街太遠、垃圾桶太少等意見,但他並不因此感到挫折。
林立涵說:「地方和中央的協調很重要。」像是今年增加了近一千座流動廁所,在考量燈區美感的拉扯下,決定把流動廁所放在兩側和外圍。他也呼籲大家欣賞時,不要觸碰作品,以免受傷或觸電。
主燈展演場將於2月7日進行滿載測試,全部的燈具、音響、喇叭打開24小時,「我們要做到沒有秒差,給大家最完美的五感體驗。」林立涵說。
今年台灣燈會分為兩大展區:A18「主燈展演場」以「無限樂園」為主題,首次採用現代抽象符號造型,結合球體和幾何形狀,營造出科技十足的未來樂園意象。運用AI及多項嶄新科技,交織出迷人的繽紛光網,表現豐富的圖像語言。涵蓋棒球文化、機場意象、在地人文、國際參與,同時傳達光明與繁榮的意涵。
A19桃園體育園區站周邊有「光的遊戲場」,主打親子與遊戲的主題氛圍,以多樣的燈光裝置與互動設計,營造趣味十足的燈光遊樂場;這裡規劃五大燈區,包括活力發光站、青春光劇場、城市聚光燈、光臨千塘國及福光滿意讚,為家庭與國際旅客提供充滿童趣與創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