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新竹報導】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位在新竹橫山以穿山甲作為主題的作品「沉睡的少年」,歷經1年多風吹雨打,作品剝落、蒙塵,台三線藝術季學校今天(24日)舉辦藝術品修復工作坊,,串聯創生工作室「橫山好室」並邀請該作品藝術家陳湘馥、居民及志工約30人重回舊地,共同修復、清潔藝術品,讓作品恢復原來風貌,延續作品生命力。
工作在德國、台北兩地跑的陳湘馥,受邀重回橫山藝術作品基地前,先在橫山好室和參與修復的志工分享創作歷程。她打趣說,原本穿山甲設計圖長度,只有小小的3、5公尺,沒想到經過多次提案變成「越來越大隻」,最終以10公尺之姿呈現。她隨後與志工一行人,走進橫山韓屋落羽松田趣基地,到藝術品前,大家手持水桶、抹布、水槍等清潔用具,將作品上的落葉、青苔、灰塵仔細擦拭並檢視損壞、剝落程度,再由陳湘馥依原設計將缺損的部件修補、恢復原有樣貌。


重返橫山欣賞一手打造的作品,猶如親臨「自己的孩子」,陳湘馥不斷地說:「很感動。」因為有這樣的修復工作坊,把大家聚在一起,讓參與的夥伴知道,這隻穿山甲與橫山的故事;她若不在台灣期間,志工們要清潔也不用擔心,因為透過今天的修復活動,大家都學習到要怎麼去維護。
陳湘馥提到「沉睡的少年」作品修復最艱難的區塊,在於鱗片裡的木頭甲板骨架,雖然有上防水漆,但仍抵擋不了螞蟻築巢、白蟻啃食。如果有一天穿山甲「被吃掉」,她也會坦然接受,甚至覺得作品「不一定要永久。我看得很淡然。」陳湘馥說。
台三線藝術季學校校長馮天蔚表示,藝術季這幾年在台灣大爆發,像日本的瀨戶內、越後妻有藝術祭,其實他們的作品並不是展期才有;展期結束後,還有一些環節繼續維持,這部分就要靠社區力量去努力。
馮天蔚說,很多作品在藝術季結束後,有的移除至其他地方、甚至拆掉,很可惜。參照國外的藝術志工隊,瀨戶內小蝦隊、越後妻有小蛇隊,修復工坊希望提供志工們一個角色,固定維護藝術品;藝術品的維護,不只是清潔擦拭,還可藉由這樣的清理過程,檢查結構完整性或如何整理得更穩固,讓作品在地方可以待更久。
馮天蔚指出,有網友討論「大自然讓純白變成綠色、有青苔,也是一種美。」藝術的評價,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內心更希望網友們也可以一起關注;當作品存在這裡,居民又很喜歡的時候,將他留下來是最終目標,同時也能讓居民近距離了解藝術美學。
橫山鄉橫山村村長黃振明表示,「沉睡的少年」以穿山甲的造型深受民眾喜愛,加上藝術品基地旁的落羽松,每到週末吸引大量遊客,既能欣賞藝術家的精彩創作,也能沉浸在美麗的自然景觀中。


「沉睡的少年」描述在台灣的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神話故事裡,活躍於淺山地帶的穿山甲有著多重的角色,牠是一位愛賴床的少年,也是幫助農夫翻土的黃金神獸。然而,在現實世界的國際走私市場,人類迷信穿山甲鱗片的功效,為牠們帶來了詛咒。
當場景來到新竹橫山,「沉睡的少年」化身為一隻趴臥在休耕田的巨型穿山甲,搭襯著落羽松林與韓屋伯公,這隻帶有白色鱗片的幻獸,靜靜地迎接藝術季的來客,同時希望喚起公眾關注淺山生態保育議題。
「沉睡的少年」是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最受歡迎、話題性的作品之一;在地韓屋聚落居民夥伴,已經讓「沉睡的少年」與聚落合而為一。

浪漫台三線作品「沉睡的少年」歷經日曬雨淋,鱗片長了青苔。洪俊傑攝

志工們用強力水柱清洗,卡在縫隙中的灰塵。洪俊傑攝

陳湘馥將剝落的蓋板,一一鎖回作品原本的區塊。洪俊傑攝

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現工作於柏林與臺北。
她的創作議題涉及空間政治、科技敘事和當代社會現象,透過新媒體的語言及形式表現,轉化人與非人面對體制與科技的日常情境。
創作類型多為空間和動力裝置,善以冷調的視覺語言再現當代生活的控制與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