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美國第 47 任總統川普在這週一、1月 20 日就職,由於川普在上次總統任內,就有多項針對中國的言行,包括發動美中貿易戰、直接點名 Covid-19 是「中國病毒」、揚言要對中國課徵 100% 關稅,也讓外界討論,川普再度擔任美國總統之後,對於中國是否會祭出更多對抗措施;然而,由於川普也常在公開場合宣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他的好朋友」,也讓部分抱持「疑美論」的人士,以此作為川普會放棄臺灣的依據。
由於臺灣近年的國際能見度提升,兩岸關係已經不只單純是兩岸之間的事務,就如同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信賢過去曾多次提到的,兩岸關係早已「鑲嵌」在中美競爭大局當中;因此,對於「川普2.0」究竟會如何與中國互動,美、中關係、臺、中關係及臺、美關係關係之間又會如何互相影響,成為必須加以整體觀察的重要課題。
川普想與中國達成交易?羅致政:美國未必容得下「另一隻老虎」
對於美中關係發展以及會如何影響臺灣,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民進黨前立委羅致政在國策研究院主辦的「川普新政與2025國際變局座談會」中提醒,我方必須「繫緊安全帶」。羅致政表示,我方要特別關注、甚至要特別小心的,就是很多「中國通」會提到,美國現在對中國的強硬,可能只是一種手段,川普的目的是希望有一天,能跟中國達成所謂的「Grand Bargain」、大交易,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
羅致政說,雖然他本人不認為一定會發生,因為雙方之間有很多結構性的利益衝突難以解決,但川普腦中一定有這樣的目標,就是透過競爭施壓等方式,目的只是為了達成最後跟中國達成的 Grand Bargain,雖然能不能達到還要進一步觀察,但這就是我方要「繫緊安全帶」的原因。
羅致政說,美中政策的發展、美國與中國互動的發展,絕對是我方要特別留意的。美中之間有戰略上或結構上難以化解的問題,例如有人說一山不能容下二虎,而照習近平的說法,他會認為:太平洋這麼大,當然容得下兩隻老虎;但美國的觀點裡,是不是真的認為「我必須要容納你這一隻老虎?」所以美中之間結構性的利益衝突或利益摩擦一定存在,那這可能就是即便川普想要與中國達成交易,卻未必能夠達到的原因。
川普自稱與習近平關係很好?董立文:發言非出自善意
自從川普勝選後,他只要一談到中國的議題,一定會強調「我跟習近平主席的關係很好」,但亞太和平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觀察,即便在川普上臺後,北京也極力在塑造美中關係友好,習近平卻隻字不提他跟川普關係很好。原因在於,「川普講的每一段話,任何人都看得出來,絕非善意。」
董立文進一步分析,川普的發言是刻意把「習近平」與「中國」區分開來,當他說與習近平關係很好的時候,他後面接著要說的就是中國有多壞:包括中國敲詐了美國、中國用美國的錢建了好多軍艦、「中國病毒」害全世界損失了大量的生命與財產等。
董立文又提到,川普強調他與習近平關係很好的第二個意涵,是要求習近平「說話要算話」,包括川普已經講了很多次「欠債要還錢」、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中,中國未履行採購 500 億美元(約 1.63 兆新臺幣)美國農產品的承諾;還有像中國承諾要制止毒品芬太尼的販售,卻沒有兌現等等。
至於第三個意涵,則是川普希望中國可以和美國一起解決全世界的所有問題;董立文認為,這就是川普對習近平畫下紅線、提出要求,包括不可以武力侵略臺灣、不可以幫助俄國侵略烏克蘭、不可以協助北韓與伊朗、不可以對美國進行不公平的貿易協定、不可以詐騙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等等。
董立文:川普內閣有抗中「五支箭」,認保衛臺灣是重中之重
而在川普的抗中作為上,董立文也歸納川普2.0抗中有「五支箭」,這五支箭包括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國防部長赫賽斯(Pete Hegseth)、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中央情報局局長雷克里夫(John Ratcliffe),以及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
董立文強調,從這些人事任命,預示未來川普政府在外交、軍事戰略情報、經貿上,會採取全面抗中親臺的政策。上述人士在參議院的證詞,可以歸納出 5 個共同的特徵,包括「確定中國是美國全方位、全領域的對手;中國的威脅超過當年的蘇聯」、「美國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對付中國」、「中國是靠欺騙成為大國,不再相信習近平」、「美國不能只是防守,要主動攻擊」、「保衛臺灣是抗中的重中之重」。
在川普上臺對臺灣與中國關係的影響方面,董立文說,這不會改變北京「兩年癱瘓賴(清德)政府、四年下架民進黨」的目標,而北京對臺灣施行的是「陰陽兩手策略」,是陰謀加陽謀。陰謀就是所謂的兩岸經濟社會要融合,「這不就是統戰滲透嗎?」至於陽謀,就是從灰色地帶行動,一路到軍事威嚇。
而對於日前中國開放觀光客來臺,董立文也說,他相信開放兩岸旅遊是勢在必行,可是臺灣不能不切實際地幻想,以為數百萬的陸客來臺旅遊就能拯救經濟。因為從 2015 年太陽花學運以後,習近平就已經下令:中國對臺灣的恩惠利益,絕對不會送到臺灣來;想要中國的恩惠與利益,就要到中國去拿、到中國拿了以後,就要聽中國的話、辦中國的身分證。即便之後可能有一些象徵性的採購案,例如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首長,到中國去要了很多東西、賣農產品,但都是象徵性的;實際上到底賣了多少,也都很有疑問。
2025年是馬習會10週年 張五岳:北京恐藉「馬習三會」宣傳對臺政策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則認為,整體來說, 2025 年的「兩岸關係」風險是可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臺灣會有「硬的面向」以及「軟的面向」。關於硬的面向,要關注的是在今年 3 月,中國會召開「兩會」 ,而今年是《反分裂國家法》 20 週年。由於在 2020 年,也就是反分裂法 15 週年時,當時的人大委員長栗戰書有舉行座談會、發表重要談話,因此今年 20 週年,理論上北京應該也會舉行類似的座談會,並可以關注是不是由目前的人大委員長趙樂際主持,甚至是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親自出席;如果是習近平主持,「那(講出來的)話一定不會好」, 因為反分裂法是比較屬於強硬的作為。
第二個硬的面向,張五岳說,今年的 520 ,是總統賴清德執政一週年,也是WHA(世界衛生大會)重要的開會時期,所以這時候「兩岸關係」氣氛一定不會太友好。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北京不會只有硬的一手」,張五岳說,從去年 520 以來 ,北京一般都認為,「反獨」的目的是用來「促統、促融」,所以北京會軟硬兩手兼施;例如今年值得關注的,包括「陸客」來客,以及「兩岸」之間的專業人員交流。
此外,今年是「馬習會」 的 10 週年,他相信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前總統馬英九應當會再度應習近平之邀,到北京舉行第 3 次的「馬習三會」。這場會面的關鍵點不在於馬英九講了什麼,而是北京認為,只有透過這個方式,才能夠讓對臺政策可以「對內交代、對外宣示」。所以透過馬習會所講出來的內容,不太可能是極為強硬的。
張五岳認為,整體而言,他對兩岸關係的判斷是,兩岸目前的風險,應該是可控的,因為美中關係目前雖然充滿著變數,但看不到雙方會有什麼意外與決裂的可能。既然美中之間的風險可控,美臺之間的互信,也基本上運作良好,就算涉及敏感議題,相信也不至於到達會引爆兩岸衝突的程度。
范世平:中國經濟下行,陸客來臺消費力恐被「看破手腳」
對於中國對臺灣的軟硬兩手策略,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回應,他認為現在賴清德對中國的態度也是如此。賴清德從上臺到目前為止,有多次相當強硬的發言,像是就職演說提到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在黃埔軍校 100 週年校慶說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哪裡、在金門砲戰 66 週年時說有決心捍衛臺澎金馬與中華民國、在去年 9 月提到璦琿條約、在國慶時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臺灣的祖國、也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等,這一連串的發言,可以說是相當強硬;但他也採取了軟的一方面,也就是不挑釁,而且也歡迎兩岸交流。
范世平認為,中國也希望在川普上臺之後,維持臺海周邊的穩定,所以為什麼在賴清德發表這麼多強硬立場的發言後,中國還派了專門負責對臺研究的學者來,可見不只臺灣需要,中國也需要臺海的穩定。若有人認為中國不在乎臺海的穩定,這恐怕不是實際情況。
至於中國開放觀光客來臺灣的問題,范世平認為可以關注的是,中國客來臺灣的消費能力,相較於 2008年,肯定會大不如前;他看到有很多金門馬祖的民眾反映,中國觀光客到了金馬,消費能力與過去不同,他認為當然就是因為中國的經濟表現不佳。那如果中國客到了臺灣,消費能力也不行,「會不會被看穿手腳?」如果來臺灣的人數不如預期、消費也不如預期,恐怕原本想達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如果花蓮期待很高、臺東期待很高,結果來得零零散散,那也很難看」,再來就是中國現在經濟不好,來臺灣消費也是外匯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