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ETF和被動型ETF最大的差異在於投資策略的不同,前面提到被動型ETF追蹤標的指數績效,以追求市場報酬率為目標。相對的,主動型ETF和主動型基金的投資管理方式都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擇標的,投資目標是追求打敗市場報酬率,賺取超額報酬。採用主動式管理的特性包含: 1. 如果基金經理人具有優越的選股能力或擇時能力,有機會獲得比市場更高的報酬率。2. 發揮影響力投資的效益,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可增加市場競爭,經營績效不佳或ESG表現差的公司將面臨壓力,未來如果無法改善,公司股票不受青睞甚至被拋售。3. 目前主管機關開放的主動式ETF屬全透明揭露,與現行被動式ETF一樣,每日須向市場公告ETF實際投資組合,以保障投資人權益。
未來臺灣主動型ETF商品的發展應該朝向補足現有被動型ETF市場的缺口和滿足投資人的需求來思考。就現有市場缺口而言,可以參考國外ETF市場的經驗,例如:選擇權交易策略的主動型ETF、多元資產配置的主動式ETF、目標風險的主動型ETF、人工智慧增益報酬的主動型ETF等在美國ETF市場都已經蓬勃發展,其中JPMorgan Equity Premium Income ETF更是兼具主動選股與賣出買權增加股利的特性,特別受到投資人青睞,在不到5年時間資產規模已經高達380億美元。臺灣現行雖尚未開放前揭類型的主動型ETF,建議待市場較為成熟後,可參考國際趨勢再研議開放新種類的主動型ETF。在滿足投資人的需求方面,晨星公司提到: 部分主動型基金已經轉型成主動型ETF,同時調降基金經理費以符合市場競爭。部分主動型基金的配息設計或投資績效特別受到臺灣投資人歡迎,未來如果能轉型成主動型ETF並調降經理費,將非常具有吸引力並且可以造福投資人。
撰文:張森林
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長庚大學數位金融科技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原文出處】ETF起源報你哉 最早源自標普500
《民視新聞網》提醒您: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