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於2024年12月29日在喬治亞州的家中逝世,享嵩壽100歲。這位曾在1977年至1981年間執政的美國總統,其實是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現況的重要關鍵人物之一,他宣布台美斷交、與中國建交,更制定《台灣關係法》的外交政策,影響這近40年來台灣的國際地位與現況。
1979年美中建交:改變台灣外交格局的轉折點
卡特總統在1978年12月15日宣布,美國將於1979年1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並與中華民國斷交。這一決定不僅結束了美國與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也使台灣陷入國際孤立,這段歷史,讓50歲以上的台灣人印象深刻。然而,卡特政府更同時強調對台灣的支持,藉由通過《台灣關係法》維持雙方實質往來。
根據《中央社》報導,卡特在宣布與北京建交時,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但美國並未在法律上接受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這種外交策略的模糊性,為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角色提供了彈性,也成為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石。
《台灣關係法》:台灣安全的堅實保障
在美台斷交的背景下,卡特於1979年簽署《台灣關係法》,為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提供法律依據。該法案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包括持續提供防禦性武器,並明確指出任何改變台灣現狀的非和平行動將構成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威脅。
《台灣關係法》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對抗壓力的關鍵法案。即使在全球政治環境劇變的情況下,該法案仍對台灣的安全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專家分析,這一法案為美台關係成為現在的基礎,40多年來持續到至今。
卡特政策對台灣的歷史評價
卡特總統的外交策略在台灣引發了褒貶不一的聲音。有觀點認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是冷戰時期的必要選擇,有助於美國制衡蘇聯,並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然而,也有人批評,這一決策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台灣的利益,使其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
根據《中央社》報導,卡特政府在推動與中國建交的同時,努力平衡對台灣的承諾,展現了高度的政治智慧。然而,這種平衡策略也讓台灣處於更複雜的國際關係網絡中,持續面臨來自中國的壓力。
卸任後的卡特與台灣的連結
卸任後,卡特專注於全球人權與人道救援工作,並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曾於1999年訪問台灣,在演講時遭到時任桃園市長的呂秀蓮提問:對當年與台灣斷交的決策,「您是否要道歉?」,但他仍重申當年與中國建交的決定正確無誤,並認為不需為此向台灣道歉,這一言論也在當時引發了不同聲音與討論。
無論如何,卡特總統影響著台灣近45年來的國際外交局勢,隨著這位對台灣有深遠影響的美國總統離世,卡特的歷史定位也將蓋棺論定。
【往下看更多】
● 北檢抗告成功!柯將重回羈押庭 高院:有逃亡可能
● 北檢抗告成功下一步? 需拿出一刀斃命「收賄鐵證」
● 打敗林益世!柯文哲裁定7千萬交保 成政治人物交保金最高
【今日最熱門】
● 濟州航空空難!丹妮婊姐不敢搭失事機型 怒批:我罵了2年
● 南韓空難釀179死!全球最安全航空公司曝 台灣1間上榜
● 濟州航空嚴重空難 愛莉莎莎曝恐怖巧合: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