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赫4歲習琴、15歲於茱莉亞音樂院深造,師從傳奇小提琴教育家多蘿西·狄蕾(Dorothy DeLay)。返回歐洲後,他在薩爾茲堡追隨著名小提琴家兼指揮家桑多·魏格(Sandor Vegh),巧妙融合美國與奧地利學派。17歲時,布拉赫初登舞台,與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合作;1988年更受邀與柏林愛樂演出,開啟輝煌的演奏生涯。不僅如此,布拉赫在阿巴多執掌柏林愛樂期間備受賞識,肩負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馬勒室內樂團首席或獨奏重任,留下諸多經典詮釋。
談起年少學琴的經歷,布拉赫坦言:「我小時候並非神童,只是資質平凡的小孩,需要不斷地練習技巧、學習新的曲目提升自己。當時音樂市場的出路不外乎獨奏家、樂團成員,以及弦樂四重奏成員。那時,每位同學都夢想成為獨奏家,但事實證明,成功之後,你幾乎得花一輩子獨自待在旅館與飛機上。如果對自己缺乏了解,卻埋頭往獨奏這條路努力邁進,你可能會活的很不快樂。」
他也進一步指出:「年輕人必須瞭解現在的音樂市場已經不同,你必須擁有多重身分:獨奏、樂團成員、室內樂演奏者等,同時也要理解不同時期的音樂,無法只專精於某一項,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對此,我都以啟蒙恩師狄蕾的話勉勵學生。她說『天份』,意味『有能力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式獲得對自己有益的經驗』,不是狂練琴就會進步,你得用對方法;也並不是狂進步你就會活得開心。當你仍受制環境時,必須與時俱進,然後慢慢找到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不喜歡、不適合什麼,逐步定位自己,用正確的方法精進音樂技巧,發揮所長讓自己活得開心,當時機成熟時,你所耕耘的音樂田地將結出超乎想像的豐碩果實。」
布拉赫表示:「我也得跟著時代向前邁進。巴赫的小提琴無伴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等,這些曲目是我在學校學習的。然而貝爾格、亨德密特小提琴協奏曲,或舒曼小提琴奏鳴曲等則是我畢業後自學的,沒有人教我,我必須靠自己摸索。一路上,我知道自己不願成為孤獨的獨奏家,所以參加樂團、室內樂的演出,也兼任我有興趣的指揮,最終在樂壇與教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布拉赫現任教於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所使用的小提琴是1730年由名匠耶穌·瓜奈里製作的「Tritton」,由Kimiko Powers女士慷慨出借。《法蘭克福匯報》形容:「布拉赫的音色強烈、敏銳,而且充滿張力,其中更有一種舊時代強調即性的音樂表情與風格,這在今日樂壇幾乎已被遺忘。」
演出資訊
2025
- 1/12 (日) 14:30 高雄 衛武營表演廳
- 1/13 (一)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曲目
- 巴赫:g小調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BWV1001
- J. S. Bach: Sonata no.1 in G minor, BWV 1001
- 巴赫:E大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6
- J. S. Bach: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 -中場休息-
- 巴赫:b小調第一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2
- J. S. Bach: Partita No.1 in b minor, BWV 1002
- 巴赫:d小調第二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 1004
- J. S. Bach: Partita No. 2 in d minor, BWV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