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是職業 拳擊是志業
選手出身的柯文明,25歲前曾連續5年拿下全運會冠軍,亦代表臺灣參加1995年廣島亞運,退伍後來到新竹任教,從體育代課老師到成立全國首屈一指的拳擊隊,他從未改變的教拳初衷,就是想幫助出身弱勢、不擅學業的孩子找到自信與方向。他還成立「台灣原住民拳擊協會」,深入部落尋找人才加以培養,「對拳擊除了熱情之外,當初自己當選手時,教練沒做到的,我希望可以透過在學校教拳來完成。」他帶著堅定的神情說。
然而早年拳擊尚屬冷門運動,推動起來不免有遭遇挫折與充滿無力感的時候,「學生來的背景複雜,小混混、流氓都有,但是到了拳擊隊就要按照我的規則,所以會有衝撞,要讓他們認同我。挫折比較重的是,明明一個非常好的可造之材,卻因為家長覺得沒有前途而中途放棄。」即使如此,柯文明無論如何都想將這份志業堅持下去,當他看見學生們經過拳擊的磨練,出社會之後抗壓性特別好,一切的辛苦又拋諸腦後了。
朋友引薦下 發掘來自馬祖的璞玉
2011年,女子拳擊賽開始在全球發展,柯文明開始四處打聽尋找種子選手。一位在馬祖的朋友把14歲的陳念琴介紹給他,柯文明回憶兩人初見的情景,「一見到念琴,閃亮亮的眼睛,講話很清晰,就知道她腦筋很好用,雖然體型胖胖的,但我非常了解拳擊的核心不在於天生的身體條件,而是運用最適合自己的戰術,加上心理特質和靈活的腦袋就能贏。」看中陳念琴敏捷的反應和獨立的個性,柯文明立刻決定收這個學生。陳念琴也娓娓道出當年隻身來新竹學拳的經過,「我因為教練的關係,去領洗成為天主教友,在修女的幫助下,我一直住在修女院,教練幫我找了很多資源,從生活經費到訓練裝備,也讓我在學業上得到支持;長大之後跟教練保持亦師亦友的情誼,但始終心裡還是對教練有一份尊敬和感恩。」沒有柯文明就沒有現在的陳念琴。
為了符合近3屆奧運不斷調整的量級規定,陳念琴從75公斤量級一路降到69、66公斤量級,柯文明苦笑提到:「拳壇沒有人這樣的,只有往上增加,因為很難降下來。」一開始打75公斤量級,對戰的國外選手身高動輒190公分(陳念琴身高169公分),既然體型居劣勢,只能在戰術下功夫,因此誕生了她著名的「衝刺步擺拳」,白話叫做「跳起來打」。往後則配合教練的安排和運動科學的精密調控,做好飲食和心態管理,增加肌肉和代謝率,到了今年巴黎奧運就征戰66公斤量級,這也是教練和她認為最合適的狀態。
披荊斬棘的奪牌之路
其實降量級對陳念琴而言只是區區小事,因為她早就經歷過更嚴峻的考驗。2019年,東京奧運的備戰期,就在眾人都認為她到達巔峰階段時,卻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柯文明沉下聲表示,當時真的是不知所措,「天真可愛活潑又年輕的小朋友遇到這種事,做大人的晚上想起來都會偷偷流眼淚,但身為教練,只能趕快規劃下一步怎麼做,就請來國訓中心和長庚的主治大夫坐下來開會,因為我一個人沒辦法承受。」
為了不影響中華隊的士氣,團隊討論後選擇不公開病情,祕密進行治療,柯文明還帶著她偷偷去做假髮,最終東京奧運因為疫情延後一年,兩人一致相信是上帝要他們打這場比賽。2020年10月療程結束,休息兩個月後,2021年1月投入訓練到7月出賽,「念琴的心智很堅強,她有一個很好的信仰,透過禱告讓自己更堅定。」東奧結束後,團隊都支持陳念琴公佈自己的抗癌歷程,讓大家知道她是怎麼走過這段艱辛的路途。
努力、自信、感恩 成為如今的陳念琴
拳擊賽一回合2-3分鐘,一場比賽共3-4回合,可說是「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最佳體現。陳念琴分享她認為成就奧運選手的3個要素,第一是努力,「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什麼都沒有,一點一滴的努力,一年365天每天都努力,最後的成果會很amazing !」第二是自信,「很多人會被世俗眼光影響,無法真實地做自己,雖然很多事情我不比別人好,但我相信在拳擊這一塊我比別人好,要憑著這股自信在奧運舞臺上展現個人魅力,因為4年才一次,我們應該盡情去享受舞臺。」第三是感恩,這在她的生命中別具意義,「我18歲進入國家隊,這一路走來都是非常多貴人幫助,一個選手的成就不一定只是選手自己本身的努力,而是努力被看見後,會有人來幫助你,所以無時無刻我和教練都保持感恩的心,這次奧運回來,我們跑遍北中南去感謝了從以前就照顧我們的師長。」
陳念琴16歲時,就在世界女青年拳擊錦標賽中,為臺灣奪得史上第一面拳擊類的國際金牌、2018年再獲世錦賽金牌、2021年進入東京奧運8強,2022年獲亞運銅牌、2024年拿下奧運銅牌,一路上的耀眼戰績,看似已實現了柯文明「教到在亞、奧運奪牌選手」的期許,他卻還不滿意地說:「選手跟教練一定要想著金牌,所以還沒有達到真正的目標,現在是靠獎牌的顏色繼續激勵我們。」
柯文明和陳念琴,是努力不懈的師生,也是心靈契合的戰友,這樣的組合要攜手奪金,必定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