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晶晶(資深記者、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法學博士)
十數年前,時任行政院長的吳敦義在與農團、學者會談時,脫口講了五次「媽的」,他解釋這只是「鄉土親切發語詞」,喧騰一時。在國會修法衝突中,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對著綠委比出大大中指;同黨總召傅崐萁大嗆綠委「畜生」;民眾黨發言人吳怡萱在直播中談到中國統戰,也激動脫口飆出「X他媽」三字,近來台灣政治人物不分男女出口成髒,語氣和態度早已距離「親切」太遙遠。
這是演給選民看的精心政治算計?還是政治人物的真情流露?本文在此就不將把各種髒話原文照登,但值得討論的是,為何比起從前,當今政治人物更愛公開爆粗口?
二度當選美國總統的川普,從2016年首度競選開始,美媒就戲稱這是美國髒話政治髒話元年,認為川普將咒罵與髒話摻雜進公開演講中,扭轉了美國政治生態。美媒形容,若川普競選是一部電影,那肯定是限制級,《紐約時報》更直接稱川普為「髒話總統」。有媒體用電腦統計,2024年他第二次競選期間,在公共場合使用髒字至少140次,若再加上被美國人認為較溫和的「damn」和「hell」二字,總計超過1787次,髒話用語的比例比起首次競選時再增加了69%。
學術界也認真看待總統或候選人公開爆粗口對選舉與社會的影響。社會語言學家專家認為,說髒話其實是川普經過精心算計的,主要在明確向選民建鮮明的對比立場,反對民主黨過度「政治正確」的惺惺作態。根據顯性VS隱性的威望理論(theory of ”overt” and “covert” prestige),傳統政客會使用政治正確的語言,認為最能吸引最廣泛的選民且冒犯最少的選民,屬於顯性、公開威望(overt prestige)。另一方面,使用不具顯性威望的語言、方言或口音,屬於隱性威望(covert prestige),可以吸引不同階層的選民,使人感到更有親切感、歸屬感。身為上流社會階級的川普,靠貼近基層的髒話,獲得更多工人階級選票。
對於年輕選民,川普的髒話戰術也有正向吸引力。哈佛大學曾對18-29歲的年輕人進行調查,他們認為「正直」和「真誠」是他們最重視的總統特質,比起溫良恭儉讓、正經八百的政治話術,爆粗口對他們而言,能表達更強烈的情感,從而塑造敢講敢說、更加獨特的人設。
不僅是美國總統,國會議員們也開始跟風。美國政治分析公司(GovPredict)統計過美國參眾兩院共500多名議員,公開說髒話的次數,包括S開頭、F開頭,以及其他髒字在內,都呈現快速年增。2014年83次、2015年132次、2016年193次、2017年1571次、2018年2409次,2019年之後更多。還有數位平台也統計,國會議員在X(前身為Twitter)上寫出或轉發的髒話文章的數量,每年也屢創新高。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語言學家認為,腦中詞彙也代表了這個人的思考邏輯,進而形塑了思想。女性主義者認為,無論中外,多數髒話大多象徵著自古以來父權社會將女性汙名化的貶抑,是另一種權力的展現。若以髒話作為一種選戰策略,若非像川普一般具有獨一無二的人格特質和背景,髒話在政壇,恐怕還是一把兩面刃,意料外的副作用可能多過於加分。
如果人設與髒話所形塑的形象差距太大,人們可能會認為說髒話的人代表不值得信任、無能和粗鄙,尤其當選民看穿某政治人物是為了說髒話而說髒話,可能還會增加選民厭惡感。大選前一份Deseret News/ Harris X poll民調顯示,雖然年輕人對候選人說髒話接受度高,但是65歲以上的老人多數覺得不宜,且有被冒犯的感覺。獲得年輕選票同時,相對也增高了資深選民的不喜好度。
學者也發現,當受眾者已是支持者,髒話能讓他們更加在情感上投入候選人所要陳述的事情,激起更多熱情。反之,若非支持者或中間選民,尚未決定支持某位候選人,而先聽到了一連串爆粗口,則更有可能認為候選人可能較易失控、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偏低,且不願意遵守社會規範等負面印象。
毋庸置疑,飆髒話在政治場域中是充滿情緒性的,無論是情不自禁還是有意為之,所有後座力都會第一時間體現在選民的各種情緒反應上。
當徐巧芯的中指的照片、傅崐萁飆罵「畜生」的畫面、白營發言人「X他媽」的瞬間,連番在各大媒體播放、社群媒體間流傳時,身為政治人物都應該先問問自己,這種情緒表現符合自己一路走來的價值觀嗎?符合政黨對你們的期待嗎?這是你原先設定身為立委和走入政壇所期待的人設嗎?至於這些髒話對選民所造成的短暫腎上腺素將維持多久、反饋是正是負、策略有沒有效?下一次投票就會見分曉。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藍綠白邊開會邊拿手機直播互拍 立委國會直播從博聲量轉成互鬥亂象?
觀察/誰認定霸凌?從「立意良善」到「深蹲是健身」 草草調查就交差怎能讓公務員安心打拼
幕後/國民黨進逼侯家軍過甚?地方盛傳侯友宜「暗助」蘇巧慧大戰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