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算賺賠 再比對指數
譬如去年年底,投資部位價值是400萬元,到了今年年底來到500萬元。而你今年自行投入了20萬元,就能清楚知道,過去一年這100萬元的成長,80萬元來自獲利。這方法不僅可以用在整體投資部位,還可用在更細部位的檢視,如投資組合中,股票與債券部位的表現如何,台股部位與國際股市部位是賺是賠。
再來就是跟對應市場指數比較。這是主動選股投資人應進行的回顧,譬如你主動挑選特定上市公司股票組成台股部位,過去一年表現如何?跟單純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如富邦台50(006208)相比,是領先還是落後?假如選股範圍主要是中小型類股,那可以跟追蹤中型股指數的元大台灣中型100(0051)進行比較。
使用特定策略ETF也該進行比較。如買進高股息ETF或特定產業ETF的投資人,要知道這樣偏重股息與特定產業投資策略,是否有比單純投資全市場帶來更好的報酬。投資主要目的是賺錢,採用特定策略去挑選股票,卻長期大幅度落後單純的市場報酬,是需要留意的警訊。
第三,基金與ETF投資人也要進行定期檢視。假如是使用基金或ETF進行指數化投資,需留意標的追蹤的指數是否有更改,內扣總開銷跟前一年相比的變化,以及這一年是否有做好追蹤指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