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台灣光環境獎」於本月6號正式公布決選入圍名單。此次入圍的八件作品,涵蓋從都市近郊步道、生態復育場域、歷史建築修復、文教場館建設,到城市立體連通平台及餐飲商業空間等多元類型,展現「光環境設計」在不同尺度、不同情境中的創意與可能。
本獎項旨在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於公共、文化、環境場域中創造優秀的光環境設計,主辦單位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指出,「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主辦單位期待這些優秀作品將進一步激發台灣公共空間中「光」的可能,共同期待,在夜色中更亮、更美、更有溫度的台灣。

從山林步道到城市平台,創造不同的驚喜
第八屆「台灣光環境獎」透過入圍作品清單,為台灣的光、場域、設計、環境提供了一幅豐富多元的風景圖。
這些共通線索說明,光設計已超越「照明」的量化需求,進入「場域氛圍」「文化敘事」與「生態共生」的新階段。從山林小徑到城市平台、從產業倉庫到學府建築、從博物館館舍到餐飲商場,每一處光影都承載著敘事與情感。
今年決選入圍作品如下:
- 新北市深坑石碇平溪微笑山線(步道/生態復育)
- 台灣文學糧倉(歷史建築再利用/文化場館)
- 台灣大學人文館(大型校園建築/文教場館)
- 南港立體連通平台(都市立體通行平台/公共設施)
-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建築修復/博物館)
- 台南市立圖書館(圖書館建築/公共文化空間)
- 路思義教堂(宗教建築經典/修復照明)
- BRUN TIANMU(商業空間/餐飲空間光環境)
從本屆入圍作品中,也觀察到光設計的幾項共同趨勢與未來可能發展:
1. 尺度多元、場域跨界
從山林步道、都市橋梁、校園建築、歷史博物館、圖書館到餐飲空間,場域涵蓋自然、生態、文化、教育、都市機能、商業生活,光設計在每種場域中凸顯其獨特性。
2. 文化與歷史的光語彙
多件作品(如路思義教堂、台灣文學糧倉、國立歷史博物館)在修復或再利用過程中,透過光設計讓建築的歷史價值、文化脈絡重新顯現。光成為時間的敘事者。
3. 生態與環境友善思維
如平溪微笑山線以低色溫、向下照射、螢火蟲友善光源為關鍵;南港平台亦強調眩光控制、節能燈源、時段控制。光設計不僅為視覺,更為環境與生態著想。
4. 人本導向與使用者體驗
例如台大人文館、人行平台、圖書館等,光環境設計強調對人、對動線、對活動的引導,光成為空間裡的溫度、是體驗而不是炫耀。
5. 材質、建築語彙與光的結合
此外,從磚牆、木構、玻璃帷幕、曲面結構、空橋、金屬網、竹柱意象等材質出發,光設計和建築語彙深度對話,塑造場域質感。
6. 節能、可維護、智慧控制
多案提及LED光源、模組化燈具、時段控制、維護可拆換裝置、光害防制等,是光環境設計進入成熟階段的重要標誌。
走進光影打造的空間魔法 2025決選作品盤點
這八件作品將於12月26日舉行頒獎典禮,屆時將公布「台灣光環境獎」得主。 今年決選入圍作品介紹如下:
1. 新北市深坑石碇平溪微笑山線


位於新北市平溪(從老街出發至觀音巖寺後方約400公尺處),為一條結合自然、生態、歷史與旅遊的新型步道。昔日因日治時期留下的「昭和橋」、「平安鐘」以及淺水水塘與螢火蟲棲地,在時光中逐漸淡化,而本案由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推動,藉由生態工法施工、步道建置與照明設計重塑場域。
光設計方面,在步道單側裝設約40公分高矮燈、色溫3000 K以下的橘紅光源,並採向下照射方式以減少對自然環境、螢火蟲棲地的干擾。透過「螢火蟲的復育」、「天燈光」、「星光」交織的概念,重現平溪夜晚的在地記憶。
此作品從設計概念、環境維護、旅遊動線、生態復育、文化記憶等多重維度出發,是典型「自然 × 歷史 × 光環境」的組合。
2. 台灣文學糧倉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1950年代糧食局倉庫,原為產業用途,後轉型為文化場域「台灣文學糧倉」。設計團隊秉持建築再利用精神,保留磚造結構、木桁架與格子窗,並透過開口、玻璃電梯、金屬格柵等現代元素,引入「光/空間/綠意」的對話。
照明設計採模組化燈系統,室內光影於磚牆與木構之間流動,創造沉靜溫潤氛圍。此案將歷史建築改造為文化平台,光線既為敘事亦為氛圍介質。
3. 台灣大學人文館

位於校園核心位置、鄰近歷史建築群,經歷近十七年打造才於2024年完成。建築設計以四合院致敬校史,並藉由大階梯、廣場、地下天井、空橋、廊道構築水平與垂直流動空間。光設計「以人為本」,夜間燈光成為導引空間體驗的關鍵:外部融入校園燈光氛圍,內部光線串聯樓梯、空橋、廊道,營造溫潤宜人的光環境。
此案是光環境與校園建築結合的代表,光線在不同尺度的移動與停留間,形成人與建築、人與空間的詩意橋樑。
4. 南港立體連通平台

位於台北市南港地區,透過橋梁、人行平台、階梯串聯捷運站、商業區、公園與住宅,構築城市「立體人行系統」。在燈光設計上,以「人本導向」與「夜間導引」為核心:採嵌入式或隱藏式燈具、間接打光欄杆與邊緣照明、時段控制系統,強調行人視角、安全、眩光控制與節能需求。
光設計使這個城市節點在夜間成為視覺焦點,也讓平台不僅僅是轉乘空間,而是具有休憩、停留、串連功能的城市場域。
5. 國立歷史博物館

位於台北市南海學園內,以紅牆綠瓦見證戰後台灣文化記憶。照明設計以「光說歷史」為主軸:外部採隱匿投光、精準配光,勾勒屋脊、斗拱、琉璃瓦等傳統建築構件;內部則以微冷光勾勒玻璃迴廊與輕鋼坡道。此番修復與照明設計,不僅復興建築本體,也讓夜間的建築輪廓展現新舊交融的視覺敘事。
此外,本案光設計注重生態友善、節能控管、模組化燈具維護策略,將歷史建築修復與現代光環境設計有機結合。
6. 台南市立圖書館

坐落於台南這座富有歷史與文化的城市,圖書館建築融合在地文化脈絡與現代公共建築思維。建築外觀採逐層退縮、圓柱竹林意象與屋頂層「台南窗花」造型,夜間透過照明設計讓建築如波動般富有生命力。室內採線性格柵天花與照明配置,營造溫暖且具有穿透感的氛圍,並友善閱讀環境。
照明設計與建築設計同步思考遮陽、通風、節能、LED光源整合等面向,是公共文化場館中光環境設計的佳作。
7. 路思義教堂

位於東海大學校園,是由建築師貝聿銘與 陳其寬 於1963年共同設計的現代建築經典。此次照明修復設計在尊重建築精神的前提下,導入現代光環境策略:室內採曲牆反射間接照明、外部立面以暖調微光勾勒曲面稜線,使教堂於白晝與夜間皆綻放其神聖與詩意。
此作品在光與建築、靈性與材質、自然與人工之間達成優雅平衡,是宗教建築光環境設計的典範。
8. BRUN TIANMU

位於台北天母商圈,以「LET’S BRUN TOGETHER」為設計主軸,打造一個具悠緩、趣味、靈活的餐飲空間。從選用3000 K暖黃光,到與西班牙燈具品牌 Marset 合作、使用多款吊燈、壁燈、吸頂燈作主光源,光線與材質、情境緊密融合。餐桌上桌燈使菜餚鮮明立體、戶外區金屬景觀燈營造夜晚鬆弛氛圍,整體空間藉由燈具與設計語彙形成有層次、有情境、有品牌識別的光環境體驗。
雖然為商業空間,但其光設計已突破純商業氛圍,以「光如何形塑空間與在地情感」為設計脈絡,值得納入公共光環境設計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