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歲就站上屠宰線、一路從死豬摸到活豬的養豬戶劉嘉順,是全台建置第一座「廚餘共同蒸煮中心」的養豬戶,仿照日本進行高溫蒸煮與營養配方設計,同時解決飼料、防疫與廚餘問題。可惜因廚餘禁令,這座模範蒸煮中心如今被迫暫停運轉。
如何讓廚餘從「防疫破口」轉為「資源」,這條日本學來的路,恐怕仍是台灣最需要面對的選擇題。

14 歲手執屠刀,從死豬摸到活豬
劉嘉順與豬的緣分始於童年,他隨祖父母採地瓜葉煮熟餵豬, 14 歲起,家境使他踏入屠宰線,起初作為助手,面對死豬卻沒膽正眼瞧,隨著熟悉環境,他終於有了執刀的勇氣。離開屠宰線,劉嘉順先後在肉品市場工作、分切,而後自行開車四處賣豬肉,直至 2005 年,他才開啟養豬人生。
劉嘉順將事業轉向活豬,原本目的純粹是為掌握生產及品質,他買下一座牧場,信心滿滿地養第一批豬,雖然也順利賣出,但他立刻發現了不對勁。劉嘉順回憶,當時豬價低廉,飼料約佔豬隻飼養成本 70%,養豬收入「頂多賺一兩個人工錢」。
當時的他已成家,為了養家,必須掙更多錢,他便開始思考如何降低飼料成本,於是便試著將原本飼料廠出品的乾式飼料,改為廚餘,嘗試後,飼料支出減少 60%,整體飼養成本降低 40 %以上。
廚餘養豬可省成本,但也需調整配方、兼顧營養
劉嘉順就此走上廚餘養豬之路,不同於國內大部分廚餘養豬戶以廚餘肥育黑豬,劉嘉順以廚餘肥育 35 公斤以上的白豬,他的白豬亦是主流的 LYD 三品系豬。提到廚餘養豬,劉嘉順頗有心得,在他看來,以廚餘把豬養好,難度遠高於原本投餵飼料。
本文尚未結束,請繼續閱讀「模範豬農砸上億蓋共同廚餘蒸煮中心,仿日規嚴格,因廚餘禁令成政策棄子(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