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缺點是「好為人師」。
1979年的《小城故事》,是知名導演李行最具人文溫度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是一部愛情電影,更是一首描寫更生人重新尋回尊嚴與生活意義的歷程。故事背景設定在苗栗三義(舊名三叉河),一個以木雕與客家文化聞名的小鎮。然而,當年電影裡的角色全都說華語——這在那個「國語政策」凌駕母語的年代,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種被迫的語言統一,讓在地故事失去自己的聲音,也讓文化與土地顯得疏離。
四十六年後,《小城故事》再度回到觀眾眼前。數位修復版(客語版)今年8月在桃園電影節首映,並於9月13日重返三義播映。11月1日,《小城故事》數位修復(客語版)更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放映。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攜手完成數位修復與客語配音工程,不只是一次技術性的修復,更是一場語言的「返鄉」。客傳會總經理莊勝鴻說:「發生在客庄的故事卻說華語,不是很奇怪嗎?」這句話相當精準,一語道盡過去數十年台灣客家文化的失語現象。如今,當劇中人物以三義腔客語交談時,那份真實與自然,使觀眾終於聽見「小城」自己的聲音。
導演李行生前其實就希望能融入更多客家元素,但受限於時代與片商的規範未能實現。如今,透過客語重配,他的願望終於在後人手中完成。國影中心董事長褚明仁指出:「這不只是修復影像,更是讓語言回到它的土地。」當銀幕上林鳳嬌與鍾鎮濤以客語對話時,那種語調裡的樸實與生活氣息,使人物重新貼近現實,也讓觀眾感受到土地的呼吸。
觀眾的感動,不僅來自劇情,更來自那些熟悉的聲音與場景。坤慶橋、舊三義火車站、木雕街「百吉行」等地景一一出現,全場鄉親紛紛驚呼:「以前的三義都回來了!」這些畫面承載的不只是懷舊,更是地方文化的記憶重建。透過語音與影像的結合,《小城故事》從一部電影變成一場文化儀式——它讓地方重新聽見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小城故事》的客語配音並非全由專業演員完成。客傳會回到三義海選配音員,邀請當地鄉親獻聲。當年曾在電影裡跑龍套的吳武斌,如今再度登場;他說:「看到自己的家、太太、孩子都在銀幕裡出現,像是時間回到從前。」75歲的吳月嬌也說,聽到整部電影用客語,「真的好感動」,讓她更堅信母語的重要。這些民眾的參與,讓修復過程本身成為文化行動——是一種「以聲續史」的實踐。
《小城故事》客語版讓我們重新思考:語言與電影的關係從來不只是配音問題,而是文化主體性的展現。從被壓抑的母語,到如今能登上國家級影廳的聲音,它跨越的不只是時代,也是一種自我和解。當鄧麗君的歌聲再度響起——「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觀眾不只是懷舊,更是在聆聽一段文化復興的旋律,讓電影將這份喜樂分享給所有願意讓母語重新被聽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