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璇、朱愷元、章倩萍/台北報導】被譽為「台灣飯店界公關教主」的台北文華東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Taipei)公關總監李佳燕(Luanne Li),現身媒體時,不是剪裁俐落的套裝、就是典雅的宴會禮服;每天與國外總公司、國內外媒體與時尚名流聯繫,流利英語是她的日常。徜徉於國際舞台專業光環背後,她是在苗栗客庄長大,從小到講客語,連婚姻都源自婆家想娶個客家媳婦、媒妁之言介紹的客家女性。
歷任台北希爾頓酒店(Hilton)、台北遠東香格里拉(Shangri-La)、台北君悅酒店(Grand Hyatt Taipei)等國際知名連鎖品牌,30年的飯店公關經歷,讓她在業界以英文名「Luanne」廣為人知。
但在專業與個性之間,李佳燕身上,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差魅力。

身形嬌小、氣勢不凡 李佳燕:骨子裡有客家韌性
熱鬧繁忙的台北市中心,文華東方酒店寧靜佇立於喧囂之外。盛夏午後的陽光,斜斜灑落挑高氣派的大廳,穿透大片落地窗,輕柔地映照在華麗的水晶吊燈上。通透明亮的空間,飄散著淡淡花香,為這座奢華典雅的現代城堡注入幾分生機。
在這幅精緻有序的畫面中,身高156公分的李佳燕,頂著一頭俐落短髮,身著筆挺套裝,踩著她的「標配」10公分細高跟,「因為個子小,氣勢不能輸。」她笑說。
步伐從容、淺淺微笑無時掛於唇畔,穿越大廳時,目光不忘細細巡視酒店每一處細節;幹練的外表下,李佳燕開口,不疾不徐、字字輕聲細語。「溫柔」,是絕大多數人對她第一印象。
「我來自苗栗客家,這深深影響了我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在職場叱吒風雲的李佳燕,優雅自若地坐在大廳一隅,談起她的童年、家庭與職涯故事。她說:「我對客家的定義,就是真誠、不認輸、堅毅不拔。」

1965年出生的李佳燕,從小在苗栗市長大,媽媽是家庭主婦,爸爸在中油公司上班。國中就讀當時很難考的私立建臺中學,「那個年代上建臺超級難!私立學校非常重視升學,唸書很辛苦。」高中考上新竹女中,她每天5點半起床、從苗栗搭車到新竹上學,「專職主婦的媽媽,每天都幫我做早餐,一定會有顆荷包蛋。」
高中畢業,考上中興大學外文系。「其實是因為數理科很爛,沒得選。」李佳燕笑說,但現在回頭看,外文系讓她掌握英語的溝通技巧,學會理解不同文化與觀點,對日後投身品牌行銷與公關工作,帶來莫大助益。「用對的語言、最真誠的方式,和市場產生情感連結,就是行銷的核心,是一種說話的藝術。」
李佳燕的第一份工作是兒童美語老師。她說,當時很享受與小朋友互動,也喜歡主持兒童廣播節目,但隨著時間推移,她開始思考「能不能拓展更寬廣的視野,創造一個更精采、更具挑戰性的生活?」
有次,朋友隨口提到覺得李佳燕很適合當飯店公關,機緣巧合,她在報紙看到希爾頓飯店的招募廣告,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姿態,開啟她的飯店公關職涯。「那次面試對我來說,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不只是一個轉捩點,更讓我相信,沒有經驗並不可怕。」
李佳燕回憶,初入飯店業,工作環境節奏明快、充滿國際感,高度仰賴溝通與協調能力,對她是很大的挑戰,「許多事都得從零學起,但只要上司交辦的任務,我總是用120分的力氣完成。」
「也許是骨子裡的那股客家韌性,」李佳燕笑著說:「我就是不認輸、不願意輸給別人、不願意做得不好。」她認為,客家人的務實精神、執著和細膩講究,影響了她許多。


開幕重責堅持己見 讓文華東方一舉成名
談起職涯中最不認輸、最辛苦也最驕傲的一次挑戰,李佳燕毫不猶豫地說,那就是從君悅酒店轉戰文華東方酒店。
李佳燕在轉戰文華東方前,已在君悅酒店工作12年,歷任酒店在集團內從凱悅升級到君悅,「老闆信任、團隊優秀,工作成果總是Well done(做得很好)。」但在穩定的背後,她也感到難以突破、想脫離舒適圈。「Why not(為什麼不)?我在君悅的階段任務已經完成,該往下一步前進。」
「這是一場歸零式的硬仗。」李佳燕說,要讓台灣市場認識這個帶有歐式靈魂的奢華酒店,沒有任何前例可依循,一切只能仰賴她的經驗與新團隊。儘管已有遠東香格里拉的經驗,酒店開幕慶對她來說並不陌生,「但文華東方的規格更高,既要符合總部要求,又要兼顧(台灣)董事長的堅持。」
在媒體、公關、行銷策略等環節,李佳燕展現不容退讓的一面,讓總部一度認為她「意見很多、難溝通,」她笑說:「我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但我知道不能退,公司不是找我來附和的。」
最終總部採納了她的策略,開幕當天,以「風華綻現」為題,包下當時國內四大報頭版滿版廣告,知名影星林青霞現身剪綵,開幕第一週就有300多篇國內外媒體報導,更獲國際權威旅遊度假雜誌《Condé Nast Traveler》評選為「年度最佳新開幕都會酒店」,文華東方在台灣飯店市場一炮而紅。
李佳燕露出堅定的笑容說:「如果不在那個時刻改變,我可能會逐漸失去對工作的敏銳度與熱情。我不希望自己只是越來越熟練,而是要變得更深、更廣。」回顧職涯,她感謝每一位上級給予充分的信任與支持,「我真的很幸運,這一路上有很多貴人在幫我。」



30年頭始終如一 腰桿柔軟但不失格
圓滑、面面俱到,是李佳燕認為公關必備的特質。她經常說:「公關的腰桿要柔軟,但不能失去格。」身為公關,必須在面對多方需求和壓力時展現彈性,靈活應對的同時,堅守專業的底線原則。
退休新聞攝影記者蔡育豪回憶,有次得知希爾頓某樓層舉行一場重要會議,他前往拍攝,未料一出電梯便被保全攔住,他下樓打電話找飯店公關協助,當時那位公關正是李佳燕。由於李佳燕未接獲該樓層隱密會議的訊息,便帶著他上樓。相關畫面見報後,企業方對酒店表達不滿。但在李佳燕據實說明下,主管認為她的解釋合情合理,同時藉此加強酒店管理的橫向訊息溝通。
蔡育豪表示,李佳燕了解記者需求,也堅守工作立場,「她很懂得拿捏分寸。」對於無法透露的資訊,她會在權責範圍內,提供其他可分享的內容,既滿足記者需求,也確保公司立場。

走過30個年頭,李佳燕見證行銷公關從傳統媒體走向數位平台的巨變。「以前很單純,一個廣告做好、貼出去,生意就來了。」但如今,Instagram、Reels、Story、YouTube Shorts、Threads等等,不同平台有不同的語言邏輯,必須用最吸睛的影像和節奏,搶下潛在客戶的注意力。
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李佳燕秉持一貫沉著的自信說:「公關與行銷的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多做、多學、多吸收新知,是她給年輕人的建議。談及未來人工智慧的挑戰,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共鳴,是AI無法取代的。」
婆家曾盼專心顧家 她用行動婉拒
李佳燕婚後育有一子一女,當時在遠東香格里拉獨當一面的她,家庭工作兩頭燒。
「我公公很婉轉地問我,家裡不需要我賺錢,能不能考慮暫時放掉工作,回家照顧小孩?」個性柔韌的李李佳燕,沒有當場拒絕公公的提議,「我說讓我想想看,沒有強硬拒絕,而是用委婉的方式,慢慢讓他們理解我的選擇。」
不過李佳燕並非一直堅持做自己。在遠東香格里拉任職期間,先生赴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進修,她毅然辭職,陪先生赴美一年。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她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職涯嚮往。
李佳燕回憶,在美國時,她在家帶小孩,那一年讓她感到「產值不高」,「雖然與孩子相處有樂趣,但看到別人忙碌工作,心中充滿羨慕與懷念。」她記得當年去繳社區管理費時,光是看著職員打電腦工作,就讓她欣羨不已;回國後,順利重回職場,她就再沒離開過。
李佳燕笑說,丈夫時常開玩笑抱怨「我把小孩擺第一,工作第二,而他自己排第三。」「但我真的很感謝他。」30年的忙碌職涯中,先生始終是她最堅強的後盾,時常提醒她注意身體健康並全力支持她追求夢想。

竹銘樓是難忘童年 每周回鄉探親吃客家美食
李佳燕說,她不害怕任何挫折,只希望父母身體健康、孩子幸福快樂。「現在幾乎每周末都會回苗栗老家,尤其爸爸中風出院後,我週末都會回家。」
「爸爸以前上班辦公的中油『竹銘樓』,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兒時回憶。」李佳燕說,「竹銘樓」有噴水池、旋轉樓梯和偌大的玫瑰花園,「喜歡攝影的爸爸,常幫我們在那裡留影。我們還會去福利社和游泳池,是充滿快樂回憶的地方。」


李佳燕從小在大家庭長大,家裡有阿公阿婆、姑姑叔叔,全家人每晚圍著大圓桌吃飯。最期待逢年過節,阿婆打粄準備的豬籠粄、菜包等,「廚房蒸籠飄出的熱氣,就是一個家庭的溫暖、也是大家族的凝聚力。」即使後來到台北生活,這樣熱鬧又溫馨的家庭氛圍,仍深植在她心中。
「這些點滴,影響了我對生活的看法,也讓我特別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李佳燕在內,離鄉工作的家人,每逢佳節都會返鄉團聚,「我們都講客家話,雖然現在稍有生疏,但一回到家就是講客家話比較多。」

談起最懷念的家鄉味,李佳燕一道道細數:「媽媽做的客家小炒、炆桂竹筍、紅燒肉、和外面完全不一樣的麻油雞,還有冬至必備的鹹湯圓。」
除了媽媽的拿手好菜,李佳燕對苗栗的「阿蘭姊小吃店」、「邱家粄條」、「巷口麵店」、「江技舊記」的肉圓、「水上人家」的豬肚湯與水晶餃如數家珍,每周回家,她必定去品嘗這些熟悉的街坊味道。
自許帶著經驗回家鄉 寄語後生不忘堅韌踏實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摩羯座、A型血的李佳燕坦言,「公關工作很辛苦,常常要爆肝,唯有喜歡這份工作、懷抱熱情,才能長久。」
回顧30年職涯過往,可曾有過任何後悔的決定、或想放棄的時候?李佳燕沒有絲毫猶豫地說:「沒有,從來沒有。」
「如果有機會,我希望退休後能回到家鄉,投入客庄的文化推廣、青年培力與社區創生工作。」李佳燕相信,客家文化這些年有很多精彩的保存與創新,也還有更多可以結合觀光、在地產業、甚至飯店行銷的可能性。「也許我可以運用自己在飯店、品牌與公關的經驗,幫家鄉說好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客家的美好。」
談及對家鄉與後生的期許,她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客家人那份堅韌踏實的精神,是我們世代相傳的珍貴資產。」在充滿變動、不確定性高的時代,「無論走到哪裡,別忘了客家的文化與價值觀,那是我們最穩固的後盾,也是我們獨特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