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
有學者論述,多數讀書人是不唱山歌的,客家山歌傳唱於鄉野。的確,客家山歌是流傳於民間的俚歌,但早年教育不普及,卻不乏才情洋溢的村夫村婦,他們隨口而出的山歌,不少仍雅俗共賞,寓意深遠,傳唱至今。
誠如流傳於兩岸的「窮秀才與劉三妹」傳說,有位窮秀才得知廣東梅縣松口鎮的劉三妹山歌唱得好,載著滿船山歌詞到松口想跟她賽山歌,正在江邊洗衣的劉三妹,隨口機智唱出:「河唇洗衫劉三妹,借問阿哥那位來?自古山歌松(從)口出,哪有山歌船載來?」輕易就讓窮秀才落荒而逃。
兩岸客家經二、三百年分隔,山歌唱腔還是有別,1989年底我首次踏進客家原鄉梅州,參加梅州客家聯誼會成立,除見台灣山歌歌后賴碧霞與梅州山歌王張振坤同台飆唱山歌,賴碧霞下鄉錄製山歌節目時,還曾讓靈光寺的小和尚誤以為山下有婦人在哭。

那天賴碧霞,與桃園縣客家民謠研促會總幹事林忠正(後來當選龍潭鄉長)、台大教授邱榮舉……等人共同租車下鄉,邊考察客家風情,邊錄製山歌,到達靈光寺時,有兩位小和尚遠遠聽到山下賴碧霞的歌聲,竟脫口而出說:「山下怎有婦人在哭?」待近前一看,才啞然失笑。
賴碧霞從小具歌唱天賦,迷上客家山歌,婚後擔任味王味素、森永奶粉隨車廣播員,也以山歌吸引顧客駐足,但她仍深感不足,先後再向民間藝人官羅成、賴庭漢、阿玉旦、蘇萬松等人學藝,才能集山歌歌藝之大成。
「鑼鼓打來鬧臺臺,感謝大家喊妹來;不才老妹來歌唱,來到東京心頭開。」1969年、1971年賴碧霞在苗栗縣客家民謠研進會會長饒見祥的率領下,兩度組團到日本東京、大阪等五大都市巡迴演唱客家民謠,宣慰僑胞,獲得熱烈迴響,團員還有歌手湯玉蘭、游春蘭、琴師王順能、張福營、團員彭雙琳(國際唱片行老板)、謝樹新(中原雜誌發行人)等人。


可惜第二次赴日演出途中,出錢出力的饒見祥卻不幸腦溢血過世,回台在苗栗大同國小舉辦山歌告別式,團員們哭成一團,他一生豁達開朗,他的「今生賺錢今生使,人沒兩度在陽間」名言也成絕響。
饒見祥的金句,有「山歌局長」之稱的前苗栗縣政府教育局長張紹焱將它改成:「山歌愛唱妹愛連,人沒兩度在陽間;六十花甲沒幾久,風流一年正一年。」風流又瀟灑。
「入山看到藤纏樹,下山看到樹纏藤;藤生樹死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客家是山的民族,上山伐木砍柴的樵夫樵婦多,工作辛苦,而山歌可抒發情懷,這首「藤纏樹」比喻愛情的纏綿,淒美又動人。

「山歌毋唱毋記得,山路毋行會生塞;十七十八毋打扮,老來打扮看毋得。」客家山村的羊腸小徑是人走出來的,也提醒人要珍惜荳蔻年華。
「好好點點心恁焦,手摸心肝趵趵驫;阿哥轉去半隻月,阿妹毋慣十五朝。」字眼通俗,卻生動表達男女思念,真是神來之歌。
從日治時期到民國四、五十年代,客家人焗樟腦、焗香茅油致富者多,連苗栗山城也曾酒家、茶室林立,這首「斟酒小姐笑呵呵,大約日夜想契哥;妳介契哥𠊎相識,面貌饒𠊎差唔多。」亦流傳於歡場。
山歌名師賴仁政的山歌班不乏長壽老人,有位93歲老人唱出:「人講𠊎老𠊎講吂,今年肚肚九十三;閻王派人搭信來,分𠊎快樂幾年添。」老來還自我解嘲,不知老之將至。
「豬肉愛食半肥靚,肉好食來湯又甜;交友愛交錦竹哥,知來重來知人輕。」自稱「採茶仙」的已故苗栗鎮長賴錦竹,這首山歌唱來平易又親切,有如他的為人。
客家人保守,閨房之事那會輕易啟口,這首:「臨江楊柳嫩嬌嬌,拿起船槳等東潮;阿哥係船妹係水,船浮水面任哥搖。」卻讓人唱得臉紅心跳。
很多人雖已警覺「養兒防老」已漸待薄,但多數老人仍然省吃儉用,想多留財產給子孫,而看到世間常有老人遭子孫遺棄,晚景淒涼,不禁想起饒見祥「今生賺錢今生使,人沒兩度在陽間」名句,要好好善待餘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