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6日)公布,台灣出現今年首例從中國移入的屈公病確定病例。這名患者是居住在中部的一名40多歲女性,今年7月曾前往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及深圳訪友,返台後因發燒、紅疹及四肢疼痛等症狀就醫,經採檢後確診。
中國廣東疫情嚴峻 疾管署提升旅遊警示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這名個案在回程飛機上,聽到疾管署的屈公病旅遊警示宣導。她就醫時,主動告知旅遊史,經送驗後確診,研判是在廣東佛山期間遭蚊子叮咬而感染。目前個案已痊癒出院,疾管署也已針對其住家完成病媒蚊調查與化學防治等工作。
曾淑慧指出,中國廣東省的屈公病疫情嚴峻,累計病例已超過7000例,其中以佛山市最為嚴重。疾管署也因此在4日將廣東省的旅遊疫情建議,由「第1級:注意」提升至「第2級:警示」,提醒前往當地的民眾應加強防護措施。
境外移入屈公病創6年同期新高 印尼為主要感染國
疾管署統計,截至8月6日,台灣今年累計17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全部為境外移入。主要感染國家依序為印尼(13例)、菲律賓(2例)、斯里蘭卡及中國廣東省(各1例)。今年境外移入病例數已是近6年來同期最高,顯見國際間屈公病疫情有升溫趨勢。
疾管署呼籲,民眾若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使用經政府核可的防蚊液,以提升自我防護意識。同時,也請旅行業、導遊及航空公司配合宣導,共同防堵疫情擴散。
疾管署指出,建議民眾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液;入境時如出現發燒、四肢痠痛、頭痛、肌肉痛、骨骼關節痛等疑似症狀,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並落實防蚊措施,主動告知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以利及早通報、診斷及治療。
屈公病預防、症狀、高風險族群
疾管署再次呼籲,本週各地天氣陸續轉晴,籲請民眾針對住家內外環境加強整頓,清除積水容器,落實「巡、倒、清、刷」,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屈公病、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有關屈公病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屈公病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是病毒血症期,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關節痛或關節炎(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症狀持續3至7天。新生兒、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是罹患屈公病易併發重症的風險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