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語言的復振不能只靠學校或學者,更需仰賴能讓語言「流通」的社會機制與經濟場域。而2025年客家委員會推出的「客家幣」,不只是語言政策,也是一場牽動在地經濟、文創產業與觀光市場的「文化經濟工程」。
這28萬份客家幣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必須使用於全台11個縣市的70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並限定於超過1500家貼有「𠊎講客」標章的合作店家使用。這些商家不只是經濟體,也是語言實踐者;他們被賦予任務,要與消費者進行基本客語互動,創造出族群語言使用的日常空間。
這種作法,堪稱文化空間治理的策略創新:將原本封閉於家庭或文化祭典中的語言,重新帶回公共生活場域。例如,苗栗某知名米食店家推出「使用客家幣滿200元送草仔粿」活動,新竹一家文創店則打出「客家幣9折」等優惠,讓語言與消費形成正向循環。
這種「文化補貼+在地連結+生活實踐」的模式,實質上已構成一種微型的「文化經濟生態系」。語言使用成為商家競爭的差異化元素,客語能力則成為地方就業者的新型「文化資本」。更重要的是,這類政策帶來的產業刺激效果不容小覷。以交通部觀光局所估平均國旅支出1229元計算,客委會預估本次活動將創造超過7億元產值。
政策背後的技術設計亦相當關鍵。此次客家幣的流通系統,透過中央銀行的「數位金流基礎建設」與TWQR條碼整合,實現即時結帳與消費記錄,商家與消費者都可輕易操作。此外,客委會也同步推出專屬平台查詢特約店家與使用教學,並預計舉辦「講客語市集」與「互動活動週」,進一步拓展使用情境。
此外,「客家幣」的設計,也可能間接促進地方店家對語言與文化的再認識與再生產。許多店家為了能夠成為「𠊎講客」特約商戶,開始主動學習簡單的客語問候語與商品介紹,有些甚至設計雙語菜單、懸掛族群語言招牌或播放客語歌曲。這不僅提升顧客消費體驗,也讓原本逐漸式微的族群語言元素重新進入空間感知與商業溝通。
長遠來看,「客家幣」提供了一種語言經濟的治理想像:族群語言不再只是教育體系內的標準化產出,而是與地方產業共生、與生活情境共構的文化資源。它也為其他弱勢族群語言政策提供了可能路徑,例如原住民語、新住民語或甚至閩南語,未來若能結合地方創生與數位金流,將有機會建立屬於自己語言社群的經濟基地。
這些創新理念如果能夠落實,那麼「講客語」不再只是文化口號,而是可以帶動收入、帶動就業與帶動觀光的產業鏈條。文化,從來都不只是過去的記憶,也是日常生活空間的鮮活經驗,以及地方經濟活絡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