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 image

書評》另一則關於「新棒球」的寓言 :評《贏球治百病: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

更新時間:2025/04/16 04:00
尚無人精選
icon-dot

➤數據棒球如何贏球?

美國職棒大聯盟一共有30隊,每隊要打162場例行賽,與逐級而上的季後賽,經過半年廝殺,最終產生當年度冠軍隊,競爭激烈可想而知。每年春天,每支球隊、每位球迷都希望能奪得冠軍,各種可以派上用場的方法與技術,幾乎是百年來美國社會不變的熱門話題。

從選手的評估與養成、訓練系統與作戰戰術、資訊的蒐集與分析、球隊的宣傳與行銷,甚至經營管理層面等領域,都是獲致勝利的必要議題,因為贏球更經常是票房的保證。如同21世紀以來,芝加哥小熊隊以及舊金山巨人隊,示範了奪得年度冠軍,是確保票房長期榮景的重要關鍵。

至於如何得到勝利?本世紀初最受廣泛重視的,是掀起「魔球」思維的奧克蘭運動家隊,透過「數據棒球」(Sabermetrics,或譯「賽伯計量學」)評估最有效的取勝方式,達到「花得少、做得好、又贏得多」的目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經由重視上壘率和長打率等指標,打造一支低成本但勝率高的球隊,進而掀起「魔球」思維,而後波士頓紅襪隊與坦帕灣光芒隊採用了類似的方法,也打造了原有薪資預期之外的高效能陣容。

《魔球》於2011年改編為同名電影,由布萊德.彼特主演。

「花得少、做得好、又贏得多」很誘人,對於2011年到2013年,每個賽季都遭遇超過百場敗戰的休士頓太空人隊,更是如此。但他們要如何翻身,取得勝利?

➤休士頓太空人隊的醜聞

2012年賽季成為休士頓太空人隊總經理的盧諾(Jeff Luhnow),接手後即開始進行球隊的重建。儘管次年太空人隊單季111敗,打破了隊史最多敗紀錄,但2015年太空人隊就重返季後賽行列,2017年更以超過百勝的成績,奪得分區第一。隨後在季後賽中,又先後擊敗紅襪、洋基與道奇等隊,奪得冠軍。

太空人隊重建過程中,2013年底到2016年期間,擔任太空人隨隊記者的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卻指出這支由低谷走向巔峰的球隊是支充滿爭議的球隊。他質疑太空人隊「大聯盟球隊該如何有道德地經營?就算沒有道德上的疑慮,大聯盟的規則在哪方面會被投機取巧者鑽漏洞?精打細算和違規操作的界線又在哪裡?」

2018年,德雷里克聽到了一項醜聞:「太空人靠著架設攝影機竊取敵隊捕手的配球暗號,並回傳到休息室旁的電視螢幕,然後球員拿球棒和其他東西敲擊垃圾桶,把他們蒐集來的資訊傳達給場上的隊友。如此一來,打者便能占據優勢,因為他們可以預判投手要投速球還是變化球。這種借助科技來竊取暗號的行徑,已經明顯違反運動道德。更何況這不只是單一球員的劣行,而是整隊集體作弊來獲得世界大賽冠軍。」

2017年MLB季後賽,太空人隊最終在世界大賽以4勝3敗打敗道奇隊,拿下隊史首冠。

於是德雷里克寫了《贏球治百病》,藉著太空人隊的崛起與跌落,說明「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德雷里克調查非法偷暗號的事件,執著追蹤這段故事中的關係人,取材廣泛、敘事精彩,探求真相的過程有如偵探小說。但更像悲劇寓言般,他也指出醜聞如何傷害了美國人最愛的棒球,甚至於「我很清楚大聯盟根本無心處理」,不放過對大聯盟高層的究責。

德雷里克自陳,《贏球治百病》藉著堪稱近代棒球史上最大醜聞案的偷暗號事件,想要強調當球隊利益成為多數領導者所信奉與追求的唯一價值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當球隊深信無論他們造成多大的混亂,都能靠著世界大賽冠軍來洗白一切時,會有什麼後果。

德雷里克強調,這本書「不是要批評數據分析或嘲諷它的實踐者」,而在呈現當一切「以機率高低為導向」,不重視管理人性化與違犯道德底線所付出的代價。盧諾的管理顯然不得人心,德雷里克說,「儘管球團裡都是聰明人,但他們卻沒有得到各方人士的支持或信任。」對於各方怨言,盧諾的回應很簡單,他相信贏球可以讓人們閉嘴,「贏球可以治百病。」

2020年,太空人隊因竊取暗號醜聞案被罰款500萬美元,並沒收兩年度的前兩輪選秀權,盧諾也因此被球隊解雇。儘管太空人隊被「實施了歷史上最嚴厲的處罰」,但如同天使隊當家球星楚奧特(Mike Trout)表示,「我不認同聯盟的懲罰,因為球員沒有受到任何處分!」當時道奇隊外野手貝林傑(Cody Bellinger)更認為2017年的太空人隊「偷走了我們的冠軍!」大聯盟在衡量適當處分跟茲事體大之間,並沒有將處罰擴及參與的球員,球員間的不滿從未平息。


天使隊球員楚奧特(左)及2017年道奇隊外野手貝林傑。(圖源:維基)

➤數據棒球如何創造「新棒球」?

《贏球治百病》仔細描述了太空人隊如何運用新科技與統計學,評估球員的能力、制定面對賽局的戰術,隸屬大聯盟官網的記者Matt Kelly認為,「數據棒球」改變了評估球員成功與否的整個語言,過去看重的打擊率和打點,到了統計數據的新時代,已經變為關注加權上壘率(wOBA)投手獨立防禦率(FIP)標準化加權得分創造率(wRC+)。太空人隊事件本質上是管理文化與運動道德的問題,並無礙於數據棒球日漸精進,棒球統計學對於現代棒球的影響,正在席捲全世界。

2024年,臺灣隊奪得世界棒球12強賽冠軍,歸其原因,也有許多人認為情蒐有功,透過數據棒球產生的各種有利於分析對手的情報,有助於勝利。

如同近來衡量投手時重視轉速,因為投出三振被認為是證明投手效能與球賽效果的重要能力,打擊著重全壘打所帶來的效益,因此揮棒初速與擊球仰角受到重視。為此,光是對此能力的評估,就是一場球團對相關專業與設備的軍備競賽。我們現在所關注的每場職業球賽,背後幾乎都是一場統計學的演算較勁。


(圖源:中華棒協粉絲團

數據棒球帶來的新指標,也重塑了棒球的認知。過去許多耳熟能詳的明星球員,例如,高打擊率但長打率不高的鈴木一朗與關恩(Tony Gwynn),都不是當代棒球統計中,為贏球產生高效率的球員。更何況用數據統計方法,應該也無法評估具有領導氣質這種無法量化的能力。數據棒球創造的新棒球,重塑了一群有別於以往,但具有不同能力的新明星。

數據棒球也改變了觀眾的看球文化,經由絕對清楚的數字,排列出球員能力的先後順序。對於許多老球迷而言,還在轉換語言入門資訊,但對於新球迷而言,這卻是相當容易了解棒球運動的衡量價值,這無疑是擴展球迷與認識棒球的好方法。

數據棒球,不僅重塑了棒球的價值、創造棒球的未來,更改寫了棒球的過去。

➤我們如何面對新棒球?

德雷里克在《贏球治百病》中的難題,正是有效工具的道德底限。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競賽建立在公平與誠實,是運動文化中共同強調的精神,特別是公平與否常影響賽局的結果,因此「公平」可以說是運動的道德底限。不公平的比賽,欺騙的不只是對抗的兩造,而是所有帶著假設球賽是公平的所有觀眾。德雷里克預言:「一切以商業為導向,這場遊戲時而充滿歡笑,但多數時間令人瘋狂。這就是休閒娛樂走向企業化的後果。」

偷暗號事件提醒了我們,道德原則為何是運動競賽的基礎。這種衡量日後還會持續,也可能重塑道德的邊界。

探討贏球工具如何符合道德原則的《贏球治百病》,顯現了美國職業棒球運動的龐大與複雜。對於身在臺灣的我們而言,這雖是個精彩的好故事,但還缺乏在本國上演的即刻社會環境。然而,數據棒球的風潮,卻已迎向我們。

《贏球治百病》提醒我們,數據分析創造了一套棒球溝通的新語言,並且逐漸主宰了棒球世界。球迷們可以享受科技工具所帶來的認識球賽全新體驗。運動科學領域的發展,也已是臺灣職業運動與科學發展的重點項目,我們會漸漸習慣從算式與數字中評量棒球。


2025年2月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臺北大巨蛋現場。(圖源:中華棒協粉絲團

筆者長期關注臺灣棒球與國族認同問題,也關心棒球如何成為多元平等價值實踐工具。在棒球的傳統世界裡,有不合時宜的道德與文化。例如,運動跟塑造男子氣慨有關,但也常跟當代的性別平等價值有違,有時更被種族歧視的價值給攀附上。

數據棒球是不需經由修辭語彙所建構的運動價值,不過,數據卻是另一種更為絕對的語言。假使用以證明誰才是強者、女性不適合棒球運動、東方人就是先天條件不足等評論,數據將會成為史上最為絕對的歧視語言。

因此,在數據棒球時代,我們更應該看重棒球溝通媒介的多樣化發展,如同《贏球治百病》中的精采故事,就證明了,出色的運動書寫,如何讓棒球持續具有吸引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贏球治百病:數據分析如何毀了棒球文化,搞出美國大聯盟史上最大弊案!

作者:伊凡.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
譯者:顏佑丞
出版:八旗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凡.德雷里克(Evan Drellich)

美國知名運動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的資深記者、作家,自2007年開始報導美國職棒大聯盟新聞。他與體育記者羅森索(Ken Rosenthal)率先揭露了休士頓太空人隊在2017-2018年偷取暗號醜聞,引起廣泛報導。《贏球治百病》談的就是偷暗號事件始末,以及數據分析如何讓太空人隊走偏鋒,傷害了棒球本質文化。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114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一段 365 號 7 樓

readr@readr.tw

©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